我的成長三部曲:任憑歲月翻滾,依然靜水流深

“山峰總有更高的一座,太陽明天還會照常升起,但正是那一段段‘在路上’的心情與志氣,才拼接成一條旖旎而不可複製的記憶之河,任憑歲月翻滾,依然靜水流深。”

——題記

最近看了這幾篇帖子感觸頗深,於是我也想把自己在求學路上的轉變記錄下來,也頓悟了箇中道理。

一、“夾縫”中的風景

帶著中考全市第二的名氣進入重點高中之後,我一直是個問題人物。在我們那個山東的小縣城裡,學習成為了生活的全部。尖子班的學生可以不用去上體育課,我的schedule是一個星期只有禮拜天下午的第8節課可以出校門活動45分鐘,一個月休息一天半,還要用腳踏車往家扛兩趟才能把布置的作業所需要的書全部帶回家。暑假頂多20天,過年也只是從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五。其他時間都是千篇一律的早上7點早自習一直到晚上9點半的馬不停蹄的學習,當然回到家還有作業。好在我不厭惡學習,但尖子班的高強度訓練和勾心鬥角攀比成績的習氣讓我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每次大考小考完了我都要回家休息一段時間緩緩神。在我印象中我從來沒有滿意過考試成績,甚至有一次生物測驗考了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倒數第一。父母一直對我寄予厚望,也曾想過既然離知名大學越來越遠看看能不能利用鋼琴這個特長撈個偏門,降分錄取。或者憑藉省三好學生的光環加個20分——禮金送得不到位,所以在青島市平衡名額的時候把我刷了下來。

意料之中的落榜把我送到了一個不入流的大學學了龍頭專業。儘管自己也曾經很好高騖遠的背地裡罵過母校無數次,現在想想,還蠻充滿戲劇性的。我的聯考分數比班裡第二名高出一大截,因為我們學校基本都是北京學生,加之是設計專業,所以高中的那套學習方法完全不頂用。設計這東西不是你寒窗苦讀就能讀出來的,有時候看到自己的創造能力已經在前18年被山東的教育抹殺得一乾二淨,我也只能甘願把top 1的位置讓給那些充滿靈氣的北京學生。那時的我,生活很畸形,在高中同學的圈子裡,很不招人待見,因為上的不是名校;在大學同學的圈子裡,更是異類,從窮鄉僻壤來的土小子懂什麼設計。用我朋友的一句話形容我那五年的本科生活再恰當不過了:“你也只能在學美術的人面前賣弄數學,在學數學的人面前賣弄美術了。”

縱然這種“夾縫”中的生活有它的孤獨,但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學設計。五年迥然不同的生活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個設計師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這一點也是不需要任何天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沒有什麼設計不是以人為本的,一個稱職的設計師是能夠洞察生活的點點滴滴,真正地融入生活去感受去奮鬥的。於是,我漸漸學會了豐富生活,發展成了一個偽文青。

縱然這種“夾縫”中的生活有它的孤獨,但是我仍然感謝我的母校。這種充滿都市孩子的頤指氣使的學校,從小縣城來的我作為異類的同時也帶著一份樸實和真誠。都說大學裡面拔尖的是山東人,墊底的還是山東人,因為努力上進的依然很上進,有的到了大城市稍微有了點誘惑就立馬放浪形骸之外了。可能在學術上我沒有多少積累,但在這樣的環境裡,特別是我們這種打分不考試純看老師臉色的學科,讓我更多地認識了真實的世界。

就這樣,畢業大家坐在一起,都說我從大一到大五的變化最大——從剛進校門還留著兩撇小鬍子的懵懂哥發展成了追求精緻的犀利哥。

二、“太傻”後的飛躍

現在來說說留學。我很愛學英語,當時什麼雅思托福gre都想去試試。用考試來督促自己學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所以新東方大大小小的輔導班報了五六個。新東方的老師們又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留學。上過新東方的都知道,上課不光是學英語,很多老師都很有人格魅力,扯淡的內容都很讓人回味。加之自己也想深造那何不去學術氛圍最好的國家呢?這時候,人生的轉機來了,我接觸了國內最大的留學生網路社區“太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