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活方式的選擇

文/鄭鳴

最近有幾個大一的新朋友在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作為經歷過一年大學生活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我只希望在此把本人目前階段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分享給學弟妹們,僅作為大家的一點思路上的參考,畢竟自己探索的過程十分艱辛痛苦,並且白白犧牲了很多,這種苦楚與犧牲我自然是希望學弟妹們儘量少體味一些的。見笑了!

我不可能替大家選擇,只能把一些我認為比較好的選擇提供給大家,僅此而已。

有同學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其實這關鍵取決於你的價值觀、你的人生目標與追求:如果你選擇主流價值觀下的成功人生,就拚命學習,刷高分啦,出國深造啦,找個體面工作啦,等等……你這四年就是在為未來的幸福生活;如果你今生選擇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那就聆聽自己的心聲,想做什麼就去認真做,想全面發展自己就去發展好了,你這四年就是在為當下的幸福生活。

大學是人生最黃金的時段,如果把時間比作生產力,那么不論用於學習知識、全面發展、開拓眼界、體驗人生或是體味純潔的愛情都是一生中生產率最不過的了,但是如果一定要我選一個最最高的,那么還是告訴你我的見解—學習。

比較折中的方法:在保證成績不給未來拖後腿的前提下,大一多用時間體驗多彩的大學生活,同時可以多發展一下自己喜歡的興趣、特長,大一暑假可以考慮多安排一些旅遊、社會實踐之類的;大二開始逐漸把精力轉移回到學習,學有餘力可以考慮學英語出國、修雙學位等;大三是全身心投入學習的一年,最好在大四上結束前為自己謀劃好未來兩年的出路,大四下除了畢業論文以外就徹徹底底去做一件自己認為有意義並且想去做的事!誠然,由於大一對於多彩生活的體驗,大二後奮起直追、recover績點的日子會讓你比那些從大一就開始當學霸的人痛苦一些,但須知:到了大學一定要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取捨!你做任何一件事的機會成本都等於你為這件事付出的時間精力+你與此同時放棄做另外一件事可能帶來的效益。

不過我的理解是人們習慣做超現實的理想實驗,在做完一件事後總認為“如果當初我做另一件沒準兒會收穫更好的結果”.其實這世上的事兒大致都是沒做遺憾,做了後悔。要想既不遺憾,也不後悔:第一、要完全明確自己想要做什麼;第二、對自己的選擇與行動充滿自信

再說說不折中的方案。如果你一心想出人頭地、在人生的某個領域做出極大的成就,那么根據上述的機會成本守恆論,你一定要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做出極大的犧牲!大一的孩紙有不少都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認為“我連xx學校都考上了,還沒有同時manage so many things well at the same time 的能力么?”其實…呵呵,你的每個同學都有資格這樣想,不是么?然後終究要區分出個三六九等。直接進化到一種成熟、世俗的價值觀,勢必要失去體驗、嘗試各種新鮮價值元素的感受,想當全系第一大學霸刷高績點,勢必要失去諸多社團活動、每天下課第一個排隊買雞腿飯的體驗,想考取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勢必要失去大學四年遊山玩水、歡樂中國乃至世界行的機會,想躋身到競爭強度相對較弱的邊緣學科,就勢必要承受探索與獲取經驗、信息的代價……在一定程度上這是每個想出人頭地的童鞋必然的抉擇。想做一個成就令眾人無法企及的人,就要默默承受令眾人無法理解的寂寞、嫉恨與痛苦,但不論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將讓你驚訝的是----每個人臨終前的淨幸福總量是近乎相同的。

雖然manage so many things well at the same time似乎不可行,但憑個人經驗,一個人同時做好兩到三件大事沒準還是可以的,但這時候要求你快刀斬亂麻地 cut down 掉生活中諸多 relatively meaningless 的 things,把精力全部地投入到這兩三件大塊的事情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