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沒有教給你的最難一課

文/郭瑞祥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這是我過去7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學生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每學期她都是“書卷獎”得主!在臥虎藏龍、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么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你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要申請到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面對她不解的神情,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讓我花一點時間,說個故事給你聽,好嗎?”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18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反而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

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在長期不懈地努力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循的直線,以漂亮的成績從麻省理工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塊敲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到美國是來讀書的,不是來玩的,好好拼功課吧!”這個台灣學子,從小念理工科,愛運動、愛念書,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及同學間多彩多姿的社交生活,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手足無措。於是他一心向學,果然,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每一個科目都拿下了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得的好成績。

他內心不免有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他的好成績堪稱“第一名”呢。

成績全a的他,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心中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上出現b的“恐怖”危機。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來年,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一路穩紮穩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績出爐後,他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之前的退選,無異於一次時間與金錢上都徒勞無功的浪費。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地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甚至,是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地恭喜他——恭喜他沒拿到a!教授語重心長地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借著課本教你的基礎,去有計畫地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台灣小子如被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積累新知,以創新造福人類社會,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美麗的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上面那個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

當我被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九成的精力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上,而只拿一成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調整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