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沒有教給你的最難一課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如同探索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會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扎紮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又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時錐心刺骨的b,糾正了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使我真正轉向學習的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業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力,花在了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得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中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了對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學生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所在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紮實,程度一點兒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也不太能夠系統化地組織並勇於提出思辨討論。

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敢於說出口,討論激烈,發現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了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是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我曾經反省,為何要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能看清自己的問題?為什麼在台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30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葆成長動能。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我的前半生,在別人眼中,也是標準的“金榜題名”,算得上是超級好學生。先後考取建中、台大,之後的碩士、博士學位,則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畢業後,在矽谷找到年薪數百萬的工程師職位,然後娶了美嬌娘,回台大擔任教授,也有了兩位小朋友。

我必須承認,有一段時間,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深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美夢成真。

然而,從人生進入下半場開始,我陸續遭逢變故,終於明白了什麼叫作深深的無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壯年之時,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雖僥倖得勝,卻也大傷元氣。而沒幾年後,我又遭逢中年喪妻!失去了最愛的人,心裡什麼也不剩,空空蕩蕩的,整個人也渾渾噩噩……但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怨自艾,因為我還得撫養兩個正要經歷青春期的小男孩長大。

原來,發生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再想一想每一天,我在校園內觸目所見,年輕快樂、對未來滿懷想像與盼望的學生們,不禁感嘆:在我求學的過程中,大多數時候,學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如何過關斬將在大小的考試中勝出。幾乎沒有人告訴我,考不上“好”學校、“好”科系之後該怎么辦,如何勇敢地站起來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