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父母都吃過兒女的剩飯,但是你吃過父母的剩飯嗎?

兒女長大了,父母就不再把他們當“自己人”了

昨晚給家裡打電話的時候,母親問我現在手頭上寬鬆不,說“可以的話,把你的錢給我借上一點。”一聽她說“借”,我頓時覺得特別地彆扭。

我連忙問怎么回事情,母親說:“去年給你爸買的保險到期了,該續費了,沒錢續,已經拖一個多月了,60天的寬限期也快滿了。”我知道,他們上個月把幾萬塊錢借給一個親戚做生意了,那邊一時半會兒還不上,加上我弟弟的小孩子還在老家,要吃奶粉吃藥,而父母又都是農民,沒有定期的收入,經濟上確實比較緊張。我正打算問保險費需要多少錢,卻聽見那邊有人在爭論什麼,過了一陣子,母親才給我說:“你爸說他自己想辦法,不讓我問你要錢——害怕你買房子的時候又沒錢了。”

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你們怎么老是這個樣子,問自己的兒子要錢,就不必有什麼顧忌,不必不好意思的,我們本來就有這個義務的。別老是提房子啊兒媳婦啊,你看我為這些問題發過愁沒有?房子買不起就先別買了,媳婦娶不起就先不娶了,這么簡單的問題,何需如此費心呢?”

我們做兒女的,哪怕是已經成年了,每次伸手問父母要錢,都覺得他們資助我們是天經地義的;可是,家裡有事情時,父母開口向我們要錢,總是支支吾吾閃爍其詞不敢直說——有多少朋友的父母在這一點上跟我的父母是不一樣的?而且,父母每次對我用的詞都是“借”,並特彆強調“等你以後用的時候我再還給你。”可是,我們有哪一次伸手從父母手裡要錢的時候打算“還”過?

這說明,我們成年後、參加工作後,尤其是娶媳婦或嫁人後,父母已經不把我們當“自己人”了;當父母問我“借”錢的時候,我們之間已不只是簡單的親子關係,而是債權債務關係了。

09年3月初,父親跟著一個浙江商人來到了金華,我請假帶他到杭州、上海和崑山玩了幾天,走的時候,他硬要給我五百塊錢,理由竟然是:我來這幾天把你好多錢都花了。“你的錢”,這個說法,讓我心裡真不是滋味。“我又不是結婚了、分家了。”

其他地方的風俗習慣我不知道,至少在我們西北的農村,兒子結婚後,一般都和父母分家;既然分家了,則財產獨立,“親父子明算賬”,父母若非因病住院,而是因其他緣由向兒子拿錢的,都是債務,要還的。即便是兒子說“不必還”,父母一般也“不敢不還”的——怕兒媳婦知道不高興——倒不是說大部分的兒媳婦不通情達理了,而是,做父母的實在不敢冒這個險、不願意看到兒子因為私下裡盡了一下孝心就得罪了媳婦。

至於已經出嫁的女兒,那就更加是“外人”了。譬如,年老的父母即使大病一場,也很少讓女兒分擔部分醫療費用的,原因大抵在於父母們認為女兒在家庭財務方面的發言權比較低吧。

【看看我們中國父母的邏輯:在兒子的家裡,他們總是認為兒媳婦是財政部長,因而把兒子當外人;在女兒的家庭里,他們總是認為女婿是經濟支柱,因而把女兒當外人,不忍心去為難她。我都要被搞懵了——這年輕小夫妻家裡的財政大權,究竟掌握在男人手裡還是女人手裡了?難道,給予雙方父母平待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其實,我在農村所了解到的情況是,女婿“不通情達理”的程度遠遠超過兒媳婦,結果是,儘管父母們愛女兒而對兒媳婦心存疑慮,但女兒對他們盡的孝心卻遠遠比不上兒媳婦。

去年臘月二十九,我在家的時候給我和父親各買了一件皮夾克,不貴,240元而已,但在父親眼中,那已經很奢侈了——不過,在他看來,只是他穿那件240元的夾克衫才奢侈;而我,不管穿多少錢的,都不算奢侈。結果,除夕晚上我給父母“壓歲錢”的時候,父親硬要讓我把給他買皮夾克的錢從壓歲錢中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