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錢偉長

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錢偉長7月30日6時許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錢偉長一生傳奇,年輕求學時棄文從理,只因為“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作為“兩彈一星”元勛,他與錢學森、錢三強並稱“三錢”;晚年,他倡導的學分制、三學期製成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9·18事變”棄文從理

19xx年,錢偉長出生於江蘇無錫一個詩書家庭。在18歲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走進了清華大學。

錢偉長屬於“偏科生”,在數理上一塌糊塗,物理只考了5分,數學、化學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沒學過是0分。但正是這樣一個在文史上極具天賦、數理上極度“瘸腿”的學生,卻在一夜之間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棄文從理——— 這個決定緣於他進入歷史系的第二天,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侵占了東北三省。從收音機里聽到了這個訊息後,錢偉長拍案而起,他說: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經他軟磨硬泡才勉強同意,但只能試學一段時間。為了能儘早趕上課程,他早起晚歸,廢寢忘食,極度用功。畢業時,他成為了物理系中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

論文曾讓愛因斯坦感嘆

1935年,他考取清華大學研究院和高夢旦獎學金,在導師吳有訓的指導下做光譜分析。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j.l·辛格教授指導下研究板殼理論,1942年獲博士學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噴射推進研究所,與錢學森、林家翹、郭永懷一起,在世界飛彈之父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錢偉長的博士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發表於世界飛彈之父馮·卡門的60歲祝壽文集內,愛因斯坦看後,感嘆:這位中國青年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此文奠定了錢偉長在美國科學界的地位。

拒絕中美交戰時為美國效力

1946年,在國外生活得很好的錢偉長回到國內,到清華大學任教。他曾回憶說:“我是中國人,我要回去。雖然回國後,第一個月的工資只夠買一個暖水瓶,但我從來沒有後悔過,更從來沒有對國家喪失過信心。”1947年,錢偉長獲得一個赴美從事研究工作的機會。當他到美國領事館填寫申請表時,發現最後一欄寫有“如果中國和美國開戰,你會為美國效力嗎?”錢偉長毅然填上了“no”。

二戰時曾幫倫敦免遭德國飛彈襲擊

二戰期間,當倫敦正在遭受德國v1、v2飛彈威脅的時候,邱吉爾向美國請求援助。這件事被轉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著名科學家馮·卡門教授主持的噴氣推進研究所。

當時,錢偉長正在這個研究所從事火箭、飛彈的設計試製工作,錢偉長仔細研究過德國飛彈的射程和射點後發現,德國的火箭多發自歐洲的西海岸,而落點則在倫敦東區,這說明德軍飛彈的最大射程也僅如此了。據此,錢偉長提出:只要在倫敦市中心地面造成被擊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軍,使之仍按原射程攻擊,倫敦就可避免遭受飛彈傷害。

這一招很靈,幾年後,邱吉爾在回憶錄中談及此事時,曾不勝感激地讚賞道:“美國青年真厲害。”可他直到最後也不知道,與德軍玩了個雕蟲小技的人並不是美國青年,而是中國青年,即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科學家的錢偉長。

倡議拆掉“四堵牆”

1983年,錢偉長辭去長達38年的清華教授職務,隻身到上海工業大學擔任校長。擔任校長期間,錢偉長提出“三制”——— 學分制、選課制和短學期制,這些當時看來十分“前衛”的教改措施,如今已成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