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蝸牛想去哪兒

在去哪兒的那個梯隊旁邊,豆瓣,大眾點評,蝸牛也正在上演著類似的“速度與激情”,仔細思量下來,這幾家公司有些大致的相似點:所選的行業在創業伊始都被大多數旁觀者認為是偏門,是拿望遠鏡也看不到商業模式的項目;都曾在幾十人的人員規模上駐留了數年時間;即便在今日他們都已擁有了千萬數量級的用戶群,但是他們並未偏離當初選擇細分行業,或者說從未離開過。

我知道分析慢公司的特徵這本身就是件不太靠譜的事兒,這些公司真的慢嗎?真的慢就不會有今天的影響力和成功,他們只能算是慢行業的快公司。況且每家公司都有著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每個創始人的都不一樣天賦秉性,石海“為夢想而生”的瘋狂,張濤對發展節奏高超的把握,莊辰超的遠見,豆瓣阿北的淡定。這些都是不能混在一起比較的東西。我理解,他們唯一相似的地方就在於基於他們對成功路徑的選擇和設計,讓他們可以幸運地在開始的數年間保留足夠的自由生長空間,可以醉心於打磨針對用戶強需求的最佳解決方案,可以避開野蠻同類的弱肉強食。

反例為證,經歷一年的團購風雲,我們看到轉瞬間團購從被商場變成資本的賭場,他們目的已經從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價值,轉移到消滅同類,熬死對手,爭取ipo,爭取儘快套現離場。這門生意被投資家和賭徒推向絕路,快公司之下再無完卵。如此說來,真能攤上一個慢公司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因為你未必見得就是賭贏的那個。

蝸牛想去哪兒?每一個創業的“蝸牛”心中或許都有個快公司的夢想,但是我們能做的往往都是在和一個慢公司較勁。我想,每一家公司終究都會有高潮的到來,它們只是或早或晚,或許,早和晚也根本不重要,關鍵是它會來,而且你喜歡那個奮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