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憶人生窘境,談夢想幾度哽咽

“我知道他們10年前的夢想,因為10年前我就了解他們。那時候,雖然他們所從事的業務不同,但是他們每個人的夢想都很清晰,有很具體的目標。而現在他們似乎都說不清楚有什麼樣的夢想。從這個意思上說,他們10年前的精神生活質量比現在的生活質量更高。雖然那時他們的錢沒有現在多,但他們有夢想,有很具體的目標。”熊曉鴿說。

而10年前的idg,一如其低調而有“掌控命運”的姿態,在網際網路行業充當“輸血中心”。此後的許多年,一家又一家的網際網路企業,在idg的輸血下,成長壯大,甚至送上ipo舞台。熊曉鴿作為idg中國區的領頭人,見證一個個企業家的從無名小卒走向輝煌。

琢磨人更重要

5月15日,在美國參加完巴菲特家族的聚會後,熊曉鴿回國沒幾天便出席了阿里巴巴的董事會,中國最早做風險投資的和最早做電子商務的兩個人,彼此互相熟悉。

事實上,熊曉鴿基本上周末都不休息,要去各地看很多項目,就在參加阿里巴巴的董事會之前,就與馬雲一起看過某個項目。

“我的工作就是做投資,只琢磨3件事:一是市場,二是產品,三是管理團隊。實際上,最根本的就是琢磨人。琢磨一個項目進入的時機,還要觀察項目的團隊對資本的複雜態度。”

這恰恰是熊曉鴿能在it峰會論壇上提出“穿透骨子”里的問題的原因所在。對於一個it風險投資領軍人物來說,他與idg資本團隊的其他人一樣,一直和夢想家打交道。“我們天天談的就是關於夢想的那些事,項目、模式、團隊建設……”

“我跟他們都很熟,三個人中我們投了兩個人的公司,他們最開始都是創業者,當初他們的夢想很清晰,就是將各自的企業做成行業老大。,現在要考慮和應付的事情多了,日常管理、投資、慈善、公益、甚至訴訟等等,而且每天還要考慮下一個季度的財報要怎樣好看。這樣的狀況,生活質量怎么能和10年前那種“激情歲月”相比呢。”

而對於熊曉鴿來說,10年前與今天沒有太大的差別,不一樣的只是他所屬的idg資本,成百上千倍地膨脹,手下的團隊也龐大起來。但每天考慮的問題,操心的事情仍然和10年前一樣——尋找有前途的項目,為它們提供資金和資源。

從世俗的成功標準來看,三大巨頭的英雄式成長,與名利雙收的巨大利益,似乎遠遠超過了作為這些成功者背後的資本運營者。這恰如一句詩歌所言,“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如果你當初也做項目,是不是一樣會更加成功?”面對記者的提問,熊曉鴿的回答是,“這個世界只有三種人不會嫉妒與他有關的人的成功:他們是中國小教師、父母、還有風險投資家。只有創業者的成功,才是我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