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識譜才能唱更多歌

但張亞勤並不希望這種“天才”的說法誤導大家,他認為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智商只占20%,情商占50%,心態(也可以說逆商,美文縮寫aq)占20%,運氣占10%。絕大多數人智商的差別都不大,關鍵是怎樣用好自己的聰明才智。身處這個時代的大學生面對不斷加劇的就業壓力,也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機會,他希望學生不僅要擁有對未知的好奇心,不斷探索的激情,更要打好基礎,並培養自己堅韌的品格。

張亞勤國小畢業的時候僅9歲,很多人都知道太原出了個“神童”,甚至有學校請他去介紹經驗。而張亞勤與大家分享的秘密武器就是“求知慾”,喜歡刨根問底,不明白的問題一定要搞個清楚。下課了會追著老師問,如果老師已經回家了,追到老師家裡也要去問個清楚。

有一次他在老師的辦公室里看見一本三角函式的參考資料,這在當時是高中課程的內容。他向老師提出借回家看看。一個星期以後,他來還書,他不僅看了,還把裡面的習題都做了一遍。教研室的老師都驚訝了,有些難以置信,於是又出了幾道題考他,沒想到他全都做出來了。

這種強烈的求知慾推動著張亞勤只要是找得到的書就會去看,去學。後來在參加高考時,有一道很難的數學題,但恰巧幾天前剛剛做過。“如果不是因為我看到過,我可能做不出來。”張亞勤把這歸結為運氣。可是,如果不是因為強烈的求知慾使然,即便他曾經看到過,很可能也就因為太難而束之高閣了。

即便比別人聰明,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張亞勤的記憶當中,大多數時候母親都會用民主的方式和他溝通,尊重他的選擇,但有一次母親動怒了。張亞勤比很多孩子都懂事,但也有大多數孩子愛做夢、朝三暮四的天性。今天喜歡下棋,明天愛上畫畫,後天又開始拉二胡。但每一次都是虎頭蛇尾。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開始拉二胡。母親突然走過來,把二胡奪過去,並打了他兩巴掌。面對委屈哭泣的張亞勤,母親拿來了他的畫筆和畫稿:“你不是說要當畫家嗎?這才幾天,你又要當音樂家了?你是平常人家的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多年來,“要有一技之長”這句話常常迴蕩在張亞勤的心裡。

而後來當張亞勤12歲考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在大家的讚譽下忍不住有些小小的飄飄然時,母親更是冷靜地告訴他:“你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和別人沒什麼不同。”

獨立和寬容並不矛盾

有很多天才似的人物都會給人這樣一種印象:除了在某些專業方面超出常人之外,要么自理能力極差,要么性格孤僻偏執難以相處。

張亞勤有這樣一段話讓人頗受啟發:“從小一定要養成獨立的能力。獨立要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缺少獨立,就會形成依賴習慣,沒有自主的思考;而過分獨立,則可能會導向偏執或自負。”

張亞勤對7歲時的一段經曆始終記憶猶新,“經過了那件事以後,我的勇氣大大地增強了,無論以後再碰到什麼困難,都覺得可以克服。”

幼年的張亞勤經常往返於幾個地方,通常都是媽媽把他送上車,親戚去車站接他。但是7歲那年的夏天,意外發生了,親戚沒有收到母親的信。他獨自坐火車去奶奶家,下了車之後卻發現沒有人來接他。那個時候沒有電話,身上也沒有多少錢,再回去也不可能。短暫的大腦空白後,張亞勤決定憑著記憶走到奶奶家去。幾十里的山路,又下著雨。他一路走一路問,走了一天才找到奶奶的家。

張亞勤很感激母親這種“放飛的愛”。母親從不會把他捧在手心裡,許多事都放手讓他自己去做。上國小和中學時,凡是家裡與外界打交道的事,母親都儘量交待給他去辦。但母親不是純粹的放手,交待完任務之後,母親會問他怎么辦?聽他講完之後,母親會給他一些提醒,補充他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