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駿:人要永遠站在無聊對立面

在其中,新聞集團是最先被否決掉的,而與生俱來的工程師基因,讓youtube與工程師文化的google而不是職業經理人主導的雅虎更親近。再加上google開出的可保留辦公地點、職員無需進行二次招聘等“優厚”條件,使得陳士駿很容易做出了選擇。

縱向分析陳士駿這一個個決定,它們實際上有著類似的判斷標準,並源自同一種本質:技術的力量,工程師文化,以及網際網路信仰。

“不行”

雖然年紀並不大,但“腦瘤事件”使得陳士駿多了一份對生死的感悟,他有時難免反思自己這一生。“當時同事還取笑我,喲,現在就出自傳?”

在他33歲的人生中,有過好幾次,不同身份的對象直接對他說“不行”。有些直接關係到最重要的選擇。

第一次是個算命先生,在他小時候嚴肅地預言了他的命運:“你這輩子都不會成功,不會有錢。”雖然大多數時候他對此並不在意,他的經歷也證明了這句話的無稽,可當面臨最關鍵的時刻、內心忐忑時,這句話就會像咒語一樣浮現在腦海中。比如,在google收購youtube之前,他會擔心這件事是否能成真;在知道腦瘤手術困難程度很高時,他又會想,“那句話應在這兒了嗎?”

之後是大學四年級,因為有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同學關係,陳士駿有幸在icq上接受了paypal公司的面試。paypal讓他立即去工作,而這時候他還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大學學業。他的選擇是馬上去矽谷加入paypal,可打電話給父母時,得到的答案是“不行”。父母當時很生氣,他媽媽說:“我們不覺得這是好主意,你應該讀完。”

2005年創辦youtube時,陳士駿和查德找周圍富有經驗的朋友們諮詢意見,這次對他說“不行”的,是他的前老闆、paypal公司創始人,“不,我認為視頻播放平台這個點子現在看起來並不是很成熟,如果不這么開放,做更私人一點的圈子會不會更好一些?”

而2007年的腦瘤,說“不行”的是陳士駿自己的內心。他當時問醫生,如果要做摘除手術難度有多大,醫生回答說:“如果最簡單的是1,最困難的是10,那你這個手術的難度就是6。”簡單的一個數字讓陳士駿糾結良久,他有時會想,自己無法面對手術萬一失敗的後果,何況機率還那么高!

構想一下,如果當面對這些“不行”的時候陳士駿選擇服從,結局會怎么樣?如果相信了那個遊方道士的話,將種種失意歸咎於天意,陳士駿的性格中就會少了如現在的激情與執著,並影響之後的追求;如果聽從了父母之言,在大學中順利畢業,他也許就永遠失去了在早期進入paypal的機會,不會見識到工程師主導的網際網路企業有多迷人,也根本碰不上查德;如果聽信權威之言,youtube變成一家更加場景化、圈子化的視頻網站,它就無法真正與美國最熱點的新聞事件聯繫在一起,更無法憑藉自身引來如此多、如此快的關注,進而無法如此迅速的成長;如果在腦瘤上一再猶豫,陳士駿則可能在死神的陰影下,戰戰兢兢過完一生,一邊在google享受安逸的工作與生活,一邊長期與抑制腦瘤的藥物為伴。

勇氣的表現並非在哪一次將它們駁倒,而是在於能夠每一次都堅定地駁倒它們。陳士駿的經歷與面對質疑時的表現,表現出了他激情向上、敢於冒險,以及在做事時不過多考慮後果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