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個成功的年輕人

成事業者,多有宗教般的虔誠。

第五個優秀的年輕人

我認識他是在一家國內的小諮詢公司,2005年。

那時候讀研究生,沒錢,去諮詢公司打工,很辛苦,全職也不到1萬塊錢。他和我一樣,讀研究生,沒錢,打工掙錢養活自己。

諮詢公司的本質就是忽悠,無論大小,這是我後來明白的。當時只是覺得做的許多東西都是扯淡,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web2.0神馬的,常常感覺煩悶。我們倆總在一起聊天,我發現他心態很好,對於任何事情都是一笑而過。

我加班,他不加班,問他,他說反正都是忽悠。我在意項目的結果和客戶的反饋,他不在意,問他,他說反正都是忽悠。我想去更牛逼的諮詢公司去看看,他不想去,問他,他說反正都是忽悠。我常常覺得公司管理可以提高改進,他對這些毫無興趣,問他,他說反正都是忽悠。

慢慢的,我把他歸到胸無大志的一類人,覺得雖然聰明,但不夠勤奮,難成大器。

後來我去了外企,後來我去網際網路公司,後來我去了投資銀行。他研究生畢業後,也想去外企,未遂,最終加入一個創業團隊,繼續做網際網路諮詢。

今年他告訴我,他去了一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做總監,隨便和我說了薪水,說實話,我很吃驚。但想想也可以理解,他們那家小研究公司現在也是行業的三家之一,名聲慢慢出來了,很不錯。

和他相比較的,是這兩年我見過太多的麥肯錫/bcg的顧問,紛紛加入百度騰訊這樣的公司,甚至是奇虎優酷這樣的小公司。那些勤奮的優秀的年輕人,在麥肯錫辛辛苦苦做三年,或者去美國讀書,才能拿到加入百度騰訊的門票。和他們相比,我這個朋友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看好一個行業,然後呆下來了。

上面提到的那家本土諮詢公司,出了許多網際網路行業的總監vp,人稱黃埔軍校。我想起這個朋友,還有我行業里認識的許多朋友,就會聯想到巴菲特關於池塘里鴨子的比喻,其實,許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做什麼,只需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形勢永遠比人強。有智慧,不如乘勢。

第六個優秀的年輕人

第一次見到她是一個會場,陽光、青春、靚麗,過來和我換名片,然後就是習慣性的恭維,看了一眼名片,是一家本地投行的經理,看主業是做tmt行業併購的財務顧問。

此後就總是接到她的電話,請教各種行業問題,後來了解到她剛留學回來,看好網際網路行業,就跳進來,從小公司開始做起。

再後來她跳去了德勤併購部門,她很喜歡組織行業聚會,我也會去參加,每次聊到最後,她就會講她的金融夢想,說她最後一定會去做沖基金。沒錯,對沖基金,這是我第一次親耳聽別人說這個詞兒,感覺很有意思,但想想,華爾街是很遙遠的事情,超過我想像力了。

她認識了好多好多的人,似乎每天都在認識人,各種各樣的人,tmt行業的,從企業老總、管理人員到普通的運營人員,她總是介紹各種人和我認識,我開始佩服她的社交能力。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她的電話,電話那端,她平靜在說,jack,我去了lazard。

我很為她高興,lazard,華爾街併購業務第一名的投行,《最後的大佬》的主角。

夢想就是這么成為現實的,她開始成為street上的一員了。

她還是不斷和我講對沖基金的夢想,我不知道該相信還是不相信,不過併購和對沖交易確實差太遠了,我也無法給她什麼建議,只能聽她說她的夢想。

故事的結局我還不知道,她今年跳槽去了一家投行的研究部,開始做sellside的分析師。我想,她總有一天會走到buyside,去做一隻全球的對沖基金。

許多朋友一直期待我寫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ok,現在,你得到了。

第七個優秀的年輕人

第一次和他吃飯是在前八家的一個大排檔,零四年。那時候我對媒體感興趣,他常給報紙電視台做顧問,大家都叫他博士,說他資深。我就約他出來吃飯,他吃的不多,話也不多,長的像周星馳,說話也像,話很少但沒有廢話。他的低調讓我略微失望,這和我認識的麥肯錫的諮詢顧問們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