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美麗》句子精選

福樓拜曾說過:“善良的上帝在細節中”。蓋茨基爾的細節,被語言賦予神奇的形式之美。而想像力呢,又像一隻翅翼潔白,有著小小尖腳的鳥兒,或者像一個命中注定的波西米亞姑娘,書本一旦沒打開,它便隨時準備飛行,或者開始流浪。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蓋茨基爾的才華驚人……《依然美麗》是一種表層與自我、文化與時尚、時間與記憶之間的關係的大師級檢視。

——《紐約時報書評》

曲折、美麗、詭異、優雅,並且出乎意料地具執行力。人們書寫自己全部的生命,希望自己所寫的句子能有少少幾句及得上這本書的水準。

——the sunday oregonian

美麗、毀壞……蓋茨基爾把幾乎像宗教般的心力奉獻在語言上,以及我們未能使自身的生命如我們所熱愛的藝術那樣的偉大上。在《依然美麗》一書中有如詩般的段落,引誘你回顧,一遍又一遍。

——elle

敏感而精確……《依然美麗》捕捉了二十世紀八〇年代的情色的魅力和它史詩般的無情。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一整本小說都是在講這個過程,但過程中間有一個死女人,名字叫做薇若妮卡。患愛滋病去世的薇若妮卡,褐色頭髮的薇若妮卡,小個子的薇若妮卡,喜歡臧否人物的薇若妮卡。那個死去的女人,不是她害死她,她甚至愛她,用她從小習得的一點愛的技能去愛她。最後,在死後多年的一個早晨,薇若妮卡,死去的薇若妮卡在回憶里告訴她,愛是怎么回事。但是一切都遲了,她已經老了,容顏都被摧毀了,但是沒關係,小說想說:對於愛來說,只要意識到了,你就依然美麗!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這女孩全身蓋滿了蛇和爛泥,周圍同樣受困的怪物都恨她。她很餓,卻無法吃那條仍黏在腳上的麵包。她聽得到別人談論她;一個男孩經過,看到了她的遭遇,就把這事情告訴每個人,人人都說她活該。就連她母親都說她活該。那女孩動不了,但如果能動的話,她會因為憤怒而扭曲。“不公平!因為媽媽說這個故事時,我就緊挨著她,所以我不光是聽到這些字句,還感覺到她的身體。我感覺到一個小女孩想成為大美人。我感覺到一個母親想愛她。我感覺到一個惡魔想折磨她。我感覺到他們彼此混在一起,分不清誰是誰。這個故事嚇到我了,我哭起來.媽媽雙手攬著我。“等一下。”她說,“故事還沒結束呢。她將會被一個純真女孩的眼淚所拯救,就像你這樣的女孩。”媽媽吻了我頭頂一記,講完這個故事。之後我好久都沒再想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小時候,媽媽念過一個故事給我和兩個妹妹聽,是有關一個壞心的小女孩。我們挨著媽媽蜷縮在沙發上,她念著膝蓋上的故事書。燈光照著我們和身上蓋的毛毯。故事裡的那個小女孩美麗而狠心。因為她母親很窮,就把女兒送到有錢人家做工,女兒在那裡飽受寵愛。這家有錢人要她務必去探訪母親。但這小女孩覺得自己太了不起了,回去只是為了炫耀自己。有一天,這家有錢人讓她帶一條麵包去看母親。小女孩走到一個泥塘邊,因為不想讓鞋子毀掉,就把那條麵包丟到泥塘里,踩在上頭走過去。麵包沉入泥塘,她也跟著陷下去。她沉人一個有種種惡魔和畸形怪物的世界。因為她很美,惡魔女王就把她製成一個雕像,送給曾孫子當禮物。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每家人都必須有三姐妹,有不同的命運。艾莉森的命運就是被薇若妮卡點化。整個雨天的早晨,艾莉森都在回想她的一生,每個早晨她想同樣的問題,到底如何走到現在,老了,胳膊壞了,抽菸都犯法,和親人遠隔千里、互不關心。每天中午,她大概都可以得到這次的結論了。從蹺家、賣花開始,她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不管多少模特經紀人捧場,不管多少英俊男子親吻過她的脖子,事情就是這樣。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這樣的路,有一天他們會發現,聽話的孩子有好報,自作聰明的都會踩著麵包掉進泥沼。這是個多么古老的故事,可是古老的真理指向永恆的幸福。美麗的艾莉森如此不幸,狡黠的薇若妮卡同樣不幸,這是個不幸的時代么?不,這是個有很多不幸者的時代。而每個時代都是如此。生活就是不幸,生活就是穿過不幸。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在一切骯髒而美麗的地方相遇

“或許她假裝沒看到我,也或許她真沒看到我。她好像什麼都沒看到……她雙眼空洞,定定看著前方,好像她走在一條空蕩的走廊上。”

當十六歲就蹺家的艾莉森看到美麗而空洞的德國模特時,她只曉得用她驚人的語言天分和感知系統描繪出這個德國女人的氣息,而不懂得是將這種氣息界定為美麗被蠶食後的寂寞,還是別的什麼。但是後來當艾莉森的職業跟她一樣成為表面炫目的模特,艾莉森曉得了遠比寂寞更深,比美麗的席捲和破敗更殘忍,以及比滄桑本身更加滄桑的東西。

現在的艾莉森,已經年老色衰、貧病交加,靠給朋友約翰打掃辦公室聊以維生。時間漸漸把她變成一隻乾癟的橙子,只有用力剝開那風乾的橙皮,才能偶然領略到橙瓣的鮮亮美麗。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此時的讀者或許收穫蝴蝶般的喜悅。納博科夫說:“無時間性的最高樂趣——在一片隨意挑選的風景里——是在我置身於罕見的蝴蝶和它們食用的植物中間之際。這是迷醉,而在迷醉背後是什麼,難以解釋。它們如同一片瞬息即逝的真空,我所愛的一切疾馳而入。一種與太陽和石頭渾然為一之感。一種感恩的震顫……”據說這是蓋茨基爾最為推崇的作家。納博科夫還說:“雖然讀書時用的是頭腦,可真正領略藝術帶來的欣悅的部位卻在兩塊肩胛骨之間。可以肯定地說,那背脊的微微震顫是人類發展純藝術、純科學過程中所達到的最高的情感宣洩形式。讓我們崇拜自己的脊椎和脊椎的興奮吧。”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只不過我沒注意到自己的輕蔑;當時我已經輕蔑慣了。但是她注意到了。她兩道眉毛一抬,那張生著皺紋、拘謹的臉上露出一個鋒利而嚴厲的表情,像蜜蜂的螫刺。這個小小的醜女人居然有刺!我可以螫回去的,但我忽然被她那種醒目的醜弄得很不安。可是接著她的表情變成更多其他表情,然後她開口時,口氣很體貼。”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艾莉森自述自己十七歲時離家到舊金山流浪,被一個拍商品目錄的經紀人發掘,當了模特兒,從此進入時尚圈。二十一歲時她為了打工,去一個廣告公司當臨時雇員,做文書處理工作,在那裡認識了當時三十七歲的薇若妮卡。她是個校對,隨身帶著一套“辦公室工具”,還有一個相框裱起的標語,繡著幾個字:“多年過去,龜毛如昔。”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了解“寶貝體”寫作的人都知道,描寫墜落和欲望,很容易陷入方寸之地的狹隘,被欲望之城或極端的自我所囚禁,成為廉價的呻吟,和無休止的自我撫摸。

但艾莉森的視線並不限於她自身。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這場都市畫卷的過客們或許記得,但更有可能的是漸漸忘記了艾莉森,但也許艾莉森用筆記住了他們每一個人。約翰•伯格說,“生命中有那么多未曾言明的東西,以至於我不得不自己去發現這些秘密”,“作家必須是一個熟悉秘密的人”。

蓋茨基爾便是天生的作家,她洞悉兩種秘密,一個是每個人作為世上唯一一個他自己的獨特性的秘密;一個是人和人之間關係較量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他那坎坷的命運與他本人之間並非沒有某種同謀關係。”薩特這樣說波德萊爾。這像是說那些不惜以自己為誘餌,去餵養生活的人。與害怕危險相比,他們似乎更珍愛自己的激情。並且對激情始終如一。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瑪麗·蓋茨基爾巧妙鋪迭時間與空間、思緒與感官知覺。書中所描寫的心理洞察力以及心靈闖蕩世間的神秘旅程,令人讚嘆。這部作品無法歸類、不同於其他任何小說,《依然美麗》是一部傾力絕技之作:探索人際關係之脆弱與神秘,愛的失敗,以及愛的持久力量。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有波德萊爾式氣質的似乎還不止這些。比如和書中許多過著懸浮狀態的人一樣,艾莉森自甘墜落到紅塵之中。這種下墜是出於美麗的牽引嗎?還是出於生命本能的下墜欲望?這不得而知,但是下墜的欲望是如此強烈,以至於艾莉森覺得她必須如此。也許早在決定蹺家的時候,年少的艾莉森,以及許多像艾莉森一樣的長腿而美麗的女子,已經在潛意識的作用下,張開雙臂去迎接生活的全部,包括它的炫目,以及背後全部的骯髒和美麗了。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蓋茨基爾寫了一本讓你震撼又同時讓你有樂趣的小說,使你因為接近私密的恐懼和深不可測的希望而暈眩。

——o magazine

蓋茨基爾描寫暴力的自我厭惡的文筆如此眩眼,以至就連她最不相稱的語言都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janet maslin,《紐約時報》

《依然美麗》創造了一種氣氛,召喚了一種回響,並且使我們充滿了一種我們可以輕易,太輕易,就能總結的情緒。它是一種你甚至在閉上眼睛之後仍然可以看得見的藝術。

——francine prose,slate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讓我們享受自己背脊的興奮吧,同時也感謝蓋茨基爾如詩般的語言帶給我們的背脊的微微震顫。在這種私密而靈性橫飛的深度體驗之後,讀者似乎很難再苛求作者的社會深度、普在性和歷史感。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那內在的開關是什麼呢?艾莉森說“我們等著有事情發生,卻不知道那會是什麼”,“我的野心就是活得像音樂里那樣”。一種對生命的激情,或一種與生命的遊戲?在遊戲之中,結果和功利理性的重要性,似乎遠遠讓位於對生命的更多可能性的渴望——成為別人,處在別處,成為和生活發生一切關係的人。這和包括薩特在內的諸多人對波德萊爾的解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隨著與薇若妮卡相處的時日增加,艾莉森對薇若妮卡的感情也益增。她們的友誼熬過種種考驗:不但艾莉森重新踏入時尚圈迷人的夜生活領土,薇若妮卡也因被雙性戀男友傳染、陷入當時仍狀況不明的愛滋病領土。多年後,這段友誼將持續縈繞在艾莉森的記憶中,此時艾莉森也又老又病,不斷質疑自己過往經驗的真義,以及自己在那段期間的改變。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她的怒氣像一腔溫柔被陷阱困住,因為逃不了而發狂,煎熬而又無助。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

如果你看到蓋茨基爾本人的照片,也無法不產生觀照的感覺。有強烈的心靈衝撞力的是她的眼睛。眼神里毫不掩藏她的野性,並且毫無猶疑,似乎隨時準備出發,也似乎隨時準備發射x光去穿透她對面的人。並且,無論是出發還是透視,這裡面鐵了心要冷漠以對,並不打算對真相包裹以浪漫,和脈脈溫情。

——瑪麗·蓋茨基爾《依然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