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入“模”,實現職場幸福人生

我們身邊有太多人已經證明了這個理論。在大學的時候,有不少同學學習並不怎么好,即使苦下功夫也很難在學科上見到成果,但是步入職場之後呢,“差”生變成“精英”的現象屢見不鮮,非本專業方向發展的也比比皆是。這些事例告訴我們曾經的失敗和不得志是存在人才潛能定位的偏差,改變努力的方向,一切都會變成可能。

最終,阻礙我們精英之路的是思想上的誤區。首先,我們認為彌補最弱的方面,才能取得最大的進步;其次,就是大多數人認為讓自己成為“多面手”才能取得成功。實際的情況告訴我們,一個人在自己的優勢方面才會最有求知慾,最有創造力,也最樂於學習新事物。而且,一個優秀的團隊成員並不需要成為一位“多面手”,現實中也不存在這樣的人。團隊要創造高績效,需要的是一個“多面手”的團隊,而這恰恰正是團隊中的個體發揮個人的優勢,精於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誰是自己的伯樂

明白了這個道理,接下來就是要探尋怎樣發現自身的優勢。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注意過這種情形,當有些人被別人要求描述自身劣勢的時候,他們時常會繞圈子。這些劣勢的描述聽起來反倒像是好的方面。例如:“我的弱勢是,我在意的東西太多了”、“我太過追求完美了”、“我總習慣性給自己設定過高的標準,並要求自己去實現”……作為面試官,我非常能理解大家對這些問題的包裝性回答,為了積極向上地展示自我。但如果真正讓大家去描繪自己的優勢,卻發現都對優勢的理解甚至出現概念性的錯誤。

如果看過《現在,發現你的優勢》這本書就會知道,優勢=才能+技能+知識。才能與生俱來,無法在後天習得,技能和知識不是與生俱來,通過我們的學習和反覆的實踐可以習得,也就是說要讓我們學習和實踐的勞動成為促成我們成功的優勢,定位才能就是定位了成功的靶心。才能是個性層面的元素,是我們喜歡、樂於嘗試去做,也願意在這個方面去學習新的事物。在這種體會中,我們去發現自己的優勢,但是擅長的事情背後並非蘊含著我們的優勢,因為在這個擅長的事情上可能沒有賦予我們積極的情緒,即使做出了成果,但是我們無法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幸福感。這樣,我們就可以從日常行為中去判斷具備怎樣的優勢,那些讓我們愉悅並感到強大的事情背後,我們要去不斷地挖掘。

每位大學生在開始職業旅途之前,都會在腦海里無數次勾勒出自己的角色。一旦進入職場後,我們便會發現一切都沒有想像中那么美好。於是,我們有了圍城的感慨,隨之而來滋生出種種抱怨。我也經歷過這種無奈,產生的工作倦怠讓我選擇了離開。抱怨環境並不能給自己帶來機會,跳槽後曾經的一切依然上演,從抱怨變成哀怨,開始懷疑自己,懷疑智商,懷疑情商,發現自己一無是處,信心大減。經歷了這一切,慶幸的是我最終快速地找回了自己。

回首走過的路,我深切的體會就是大學生活的盲從心理。作為大學生,怎樣在無法改變環境的情況下,讓自己入“模”,在大學期間給自己創造實踐的機會。經歷就是認識自我的“試金石”,在實踐的過程中去挖掘自身的才能,然後有針對性地去學習。認識自己後,才能給自己找個適合自己發展的“模”。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還有太多的機會能夠讓自己選擇環境。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讓優勢開啟我們職業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