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勵志:生命中的七堂課

1937年德魯克從英國來到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魯克花了18個月的時間研究美國通用汽車,並且寫出了《公司的概念》一書。這個時候,德魯克想到了總編輯曾經給他講過的反省課。此後,每年夏天,德魯克都會抽出兩周的時間,來回顧和反省過去的一年。看看那些地方還可能做得更好,哪些地方應該做而沒有做,那些地方沒有做好。然後,在提出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

德魯克的這一反省的習慣從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結束為止,跨越60年。

第五堂課:高人指點。1933年,奧地利人德魯克從德國的漢堡來到英國的倫敦,在一家小型的私人銀行做經濟師併兼任合伙人的執行秘書。在這裡工作了大約三個月之後,銀行的創始人找德魯克談話了:“你現在已經從原來的經濟分析師提升為執行秘書,可是就仍然乾的是經濟分析師的活,到底執行秘書應該乾什麼?怎么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執行秘書?很顯然你沒有做到。”

一開始德魯克還接受不了,感到很惱火,慢慢地德魯克意識到創始人是對的。

也就是從那以後,德魯克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工作風格。此後,每當擔任一個新的職務時,德魯克都會問自己,“為了在新的崗位上提升效率,我應該做什麼,怎么做?”德魯克發現,他一生中變化了無數的職位和崗位,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德魯克總結自己做管理諮詢50多年來的經驗發現,在所有的組織中,那些被提拔起來的,擔任新崗位的幹將,沒有幾個人能夠成功的。為數不少的人徹底失敗,大多數人平平淡淡,成功者寥寥可數。

原因就在於他們往往是“新瓶裝舊酒”,“以不變應萬變”,慢慢地就變得平庸了。德魯克說,沒有人能夠自己發現這些不足,一定需要有高人指點迷津。

第六堂課:反饋比較。1937年,德魯克從英國來到美國。大約到了1945年的時候,德魯克選修了三年的課程研修歐洲現代史,尤其是15世紀和16世紀。德魯克發現,有兩個歐洲機製成為推動歐洲發展的動力,一個是南方天主教的耶穌會,一個是北方新教的加爾文教會。兩者的成功都歸為同一個因素:目標和結果比對的學習方法。

每當一個牧師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做某一項決策的時候,他們都會把所要達到的目標寫出來,9個月之後,他們會把實際的結果和原先的期待做比對,看看那些地方做得好,優勢是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要改那些習慣?那些是沒有做好的地方,那些是不擅長的地方?

發現這種目標與結果的比對方法之後,半個世紀以來德魯克都是這么做的。德魯克說,因為這樣可以顯示出什麼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後也顯示出一個人不能做什麼,因此以後就不要逞強。知道個人的優勢所在,知道怎樣提高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的軟肋在哪裡——所有這些都是進一步學習的關鍵所在。”

第七堂課:熊彼特的啟示。經濟學家熊彼特生前是德魯克父親的好友,早在1902年德魯克的父親一面是奧地利財政部的公務員,同時也在大學裡講授有關經濟學的課程,而19歲的熊彼特就是聽課的學生。在德魯克父親的印象中,熊彼特精力旺盛、傲慢自大、生硬粗暴、不可一世。

1950年1月3日,父親帶著德魯克拜訪了重病中的熊彼特,這時的熊彼特已經是一個66歲的老人,他對德魯克的父親說:“我現在已經明白,僅僅記住個人的著作和理論是遠遠不夠了,除非一個人能夠給別人的生命帶來不同,否則他做的也沒有什麼稀罕之處。”

要知道,熊彼特年輕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看待人生的。德魯克的父親記得熊彼特在30歲的時候,風華正茂,剛剛發表了兩部著作,其中就有《經濟發展理論》。當時,熊彼特誇下海口說,他最想讓人記住的是“歐洲漂亮女人最偉大的情人,歐洲最偉大的騎士——也許還是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