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石上的第一份工作

文/方奕晗

對職場新人來說,再昂貴的職業套裝也遮不住言談舉止中的青澀。而第一份工作,除了帶來一時的新鮮感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之外,它更像是一塊磨刀石,在反覆磨礪中把我們打造成職場所需要的樣子。

看似無用的努力,將來一定會有回報

剛剛進入職場的設計師小周幾乎懷疑自己臉上刻著“新人”兩個字,因為不管是接待客戶還是出去開行業會議,見到的每個人都會沖他笑笑,然後緊跟著一句:“剛畢業吧?”後來他漸漸意識到,問題可能出現在“職業范兒”上面。

跟客戶打交道,資深設計師總是氣場強大,三言兩語就能摸清客戶需求,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可他呢,都溝通一個小時了,拿個小本子不停地記啊記的,心裡還是犯嘀咕。小周發現,即便是專業對口,課堂上老師教的那些東西,到了職場還是不夠用。老師講了設計原理,但沒告訴你如果客戶的要求和課本不一致該如何取捨;老師把某個項目分解之後,你總能一絲不苟地按時完成分到自己頭上的那部分,可從來沒有主導過某個項目的全部進程。

所有這些,在第一份工作中,小周全都遇到了。在這段時間里,他和領導磨合,和同事磨合,和客戶磨合,和自己磨合,和這份工作磨合,終於從新人變成了熟手。

而所謂的磨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積累經驗。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儘可能地多做事,無論它們在眼下看起來是不是有意義。

我的朋友姍姍畢業之後進了一家報社,這位曾經在校報編輯部里叱吒風雲的人物,工作之後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居然是幫助老記者整理採訪錄音。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聽寫,把文字敲進電腦里。這是個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純體力勞動,沒有稿費,當然也不可能在文章里署名,唯一的回報就是同事的一句“謝謝,辛苦了啊”.即便如此,每次報社裡誰有錄音要整理,姍姍都會挺身而出,且樂此不疲。

傻吧?才不是呢。姍姍告訴我,每次聽採訪錄音,她都會特別留意老記者是怎么採訪的:怎么開場,怎么和採訪對象拉近距離,怎么提問,怎么追問,怎么一步步深入,別人打岔時怎么把話題拉回來;然後,再對照記者的見報稿件,學習人家怎樣立意,怎樣取合素材,怎樣結構文章,怎樣組織語言。

接受現狀,建立自己的起點

接著說小周的故事。積累了幾年經驗之後,小周和朋友合夥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創業初期,在幾個同事的努力下,公司業務不斷擴大,慢慢地,人手也緊張起來。

前些天,小周在來報到的三個應屆畢業生之間開展了一場同題競賽——為一個近期簽約的客戶做設計方案。

競賽的結果把他驚到了。a同學的方案像是教科書內容的翻版,經典卻毫無創意;b同學始終沒搞清客戶偏好和自己的喜好到底哪個更重要,在錯誤的方向上漸行漸遠;c同學的作品倒是有些亮點,可用來演示的ppt上,斗大的錯別字赫然出現在標題上。

而在此之前,他們個個信心爆棚,恨不得當場就領走個重點案子大顯身手,瞬間樹立良好的職場形象。名牌大學、研究生學歷、在校期間配合導師完成過類似項目,所有這些都讓他們覺得前途一片大好。

職場生涯是一盤“很大的棋”,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永遠是大忌。

曾經在一篇報導中看到于丹談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藝術研究院下屬的印刷廠鍛鍊。“四間小屋,我們九個,都是各個名牌高校分下來的碩士畢業生,大家天天住在這裡,開始在印刷廠幹活。我們發現一個巨大的問題,我們念了那么多書,其實在這裡乾的活是見不著字的,是純體力活兒。女孩子用汽油擦地下的油墨,男孩子扔紙毛子,就是裁下來的廢紙邊。”

在經歷了最初的心理落差和生活不適應之後,于丹說,直到現在她都對“第一份工作”心懷感恩。正是那段經歷,讓她學會了很多東西:“第一階段是迅速地接受現狀,建立自己的起點。第二階段就是享受生活,要從這個生活里發現當下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