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餜

傳統小食。南宋末年,揭陽縣人為避戰亂,抵禦飢餓,以鼠麴草混於糯米中碾成糯粉,製成鼠曲餜。由於鼠麴草的香味,使這餜品令人喜愛,後又採用檳醅麩為餜餡,製成檳醅餜。明清時已在潮州一帶揚名,並傳名海外。

晚清揭陽縣城南門有一李姓師傅,專門經營檳醅餜,他既保持原有的風味特色,又在餜品外塗一薄層花生油,使檳醅餜更為暢銷。20世紀50年代初,外地人在揭陽買檳醅餜時,訛念為桌球餜而流傳下為。傳統的製法,餜皮要用上等糯米粉,加上適量花生油,經反覆拌勻成稠泥狀;餜餡以檳醅麩為主體,加上熟砂糖,花生碎、芝麻、橙糕等。製作時,先取一小塊胚料,捏成圓薄片,放進適量的餡料,捏成圓餜型,然後用木模或陶模印出花紋,以豆腐膜作墊底,經蒸熟晾乾後,桌球餜便具有外觀清柔軟,裡面香脆甜的優點。食時一般需再蒸軟,並以厚朥文火煎熱,使之皮酥餡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