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碎

青海是我國盛產牛羊肉的地區之一。每到冬季要宰殺大量的牛羊,除供應本地肉食外,還要供應各大城市,並提供一定數量的牛羊肉出口,換取外匯。這樣,就有數量龐大的牛羊下水供人們食用。美食雜碎就應時而生了。從古以來,各城鎮街坊、集市及交通要道,普遍有經營雜碎生意者。其中絕大部分是回族商人,他們善於清理,善於加工,烹調技術熟練,五味調和有方,清潔衛生,待人謙和,為廣大食戶所樂嘗。每日拂曉前,賣雜碎者的門口掛起紅燈--這是賣雜碎的標誌物,人們攜帶餅子、鍋盔之類的饃饃,相繼而來,擁擠在雜碎鋪內,品嘗著可口的肉湯,嚼食著美味的雜碎肉。人們“雜碎泡饃”看作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滋補身體,又能耐飢,為身體增加熱量,有利於抵抗嚴寒。吃雜碎者有個訣竅,所謂“若要吃好,必須起早”愈早湯愈肥,香味也愈濃。愈以後來雖然不斷加進“化油”,畢竟不及早者滋味可口。

雜碎有兩種:用牛下水為料的叫“牛肉雜碎”,用羊下水為料的叫“羊肉雜碎”。下水通常又叫頭號“蹄肚物”,即牛羊的頭、蹄及腸肚等。做雜碎,洗滌是一件苦工。頭和蹄必須用煤火,噴燈燎淨毛,反覆剔除毛根及垢物,特別是眼、耳、口鼻,更細心剔刮,加工到完全潔淨為止。牛羊的肚腸要用清水灌腸,多次沖淨糞及雜物,特別是牛羊的網胃、瘤胃和瓣胃,不但要反覆洗滌,還需要用鹼水泡然後用刀颳去肚膜,才達到潔淨標準。下水下鍋以後,把用布包好的矯味調料加入,再加一些促進肉爛的楂等物。待大滾後,疊進煤塊,文火徐煮。到腸肚爛後撈後,繼續煮頭蹄,一直到基本上接近脫骨為止。這時,將鍋面上浮的油層撇出很大一部分使其凝固,稱為“化油”。全部撈出後,除羊頭單獨存放,按個出售外,其他全部均勻搭配,按每碗應放的數量給食者放在碗內,外備乾蔥絲、香菜味品,放肉時加一些,以增添香味。在泡饃舀湯時,先用煎湯交冷饃沖一、二次,然後舀上。每吃一碗,肉有定量,喝湯不加限制。有些愛喝羊肉湯的可以喝三、四碗,以達到滿意為止。只是後來湯淡了,需加入適量的“化油”調劑。雜碎鋪附近的人家,大都提上大的缸子來買雜碎,回去可以解決一家人的早餐。

在莫家街有一姓李人經營的羊頭。他提前一天將羊頭下水泡刷乾淨,傍晚下鍋,放入山奈、椒、鹽、泡姜、草果、畢撥等佐料,文火慢煮,清晨四時許,即將紅燈一盞,高懸門外,這是賣羊頭人的標誌,食者望燈而來,即可吃到乾淨、酥軟的羊頭。賣羊頭出名的,還有在觀門街設攤的王羊頭。他們選料精細,泡洗乾淨,肉爛骨脫,湯味濃香,肉質鮮嫩,肥而不膩,量多質高,經濟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