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飲食文化概況

飲食特點

山西麵食聞名於世,地方風味小吃更有盛譽,山西人愛吃醋則是人所皆知。山西人見面的第一句問候語便是“吃了”。

民以食為天,山西人喜食雜糧,乾飯稀飯結合,主糧雜糧調劑,花樣多,南北風味各異。晉北地區寒冷,喜食含熱量較高的莜麵、山藥蛋、玉米等,副食佐以蘿蔔、豆腐及醃菜。忻州晉中大部分地區則以高粱、玉米為主食,醃製鹹菜、酸菜佐餐。晉南大部分地區喜食餅子、乾饃,晉東南人則對小米飯有著濃厚的興趣。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飲食習慣

1、日常飲食習慣

山西大部分地區為一日三餐制,個別地方如陽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頓飯的。冬閒日短時節,一般改為兩餐,稱“一老晌”。民間稱一餐飯叫“一頓飯”。早飯為“早晌飯”,午飯叫“晌午飯”、“後晌飯”,晚飯叫“夜飯”。一般做重體力活時在三餐之間有餅類食品加餐稱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晉中早飯大多以稀飯里加玉米面,俗稱“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晉東南一帶,早飯多食小米稠飯加冷盤絲。午飯比較豐盛,吃麵條、餅子、饃頭,加上土豆、粉條、白菜燴菜及醃菜。晚飯也多備有湯類雜鍋飯,和子飯麵食等,但不講究多吃。晉南的開水白饃就辣椒,又是極有風味的飯食。

春冬寒季,晉北人吃飯總喜盤腿圍坐在熱炕頭上,主婦坐鍋頭掌勺盛飯,給男人、孩子們吃好,自己揀剩下的隨便吃點,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後”。吃完一碗飯如若把筷子橫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飽了,如筷子放旁邊或拿在手中,就是沒吃飽。

一些農村在夏秋暖和時節,有站街吃飯的習慣。各家各戶盛一大碗飯走出院門,或站蹲門口,或到街中碾盤上、大樹下,聊天吃飯兩不誤,趣聞笑談、家長里短得以交流。如在農忙收割、打場時,多有手提黑陶飯罐送飯到田間的習慣。如路途較遠無法送飯,便帶點乾糧和乾菜臨時充飢,謂之“打飢兒”。

2、禮儀往來飲食慣制

山西人平時吃飯較節儉,但有客人來,必然竭盡家力熱情招待。多置飯桌擺飯,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給客人用,飯前多飲酒助興。上菜家貧者二涼一熱、四涼一熱、四涼四熱;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雙十席,上火鍋。主人暖酒後,雙手執壺為客斟滿酒,叫做“茶七飯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護盅杯表示致謝:“我自己來、我自己來,你先來。”主人舉杯勸酒,客人輕抿一點,以示禮貌。席間主人頻頻指點、調換菜盤位置,熱情勸飯。客人要講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連續大吃會被視為“沒風水”,“少禮失教”。酒未喝完絕不吃飯。過去中食為白饃、餃子、油糕。饃饃擱盤子裡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後把筷子擱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飽了。飯後以茶相待。

走親訪友,必備自製的白饃等食品,忌帶雙數。主人不全留,走時回贈自家食品或土特產品。

紅白喜筵,飲食規矩更為講究。分普席與主席,娘家姑舅姨表親戚為上賓,上賓不到不能開飯。酒壺、酒盅、筷子要先於其他人而擺好。坐次依右為上,依尊長秩序安置。舊時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興坐滿。如婚禮、喬遷、得子、店面開張,慶功、祝壽、團聚、接風等,講究猜拳行令,豪飲盡醉。過去,老者們划拳輕緩文雅,如吟如唱、頌詞華美樸實。酒行至高潮,主人依次與每位客人同乾一杯,叫“打通關”。

請人吃飯要事先發帖或上門口頭邀請,俗叫:“安人”,特殊貴客,要在飯前冉去請接一次。

大部分農家在做完婚嫁喜筵,要分送左鄰右舍吃食,以便增進情誼。

3、信仰飲食制

供神祭祖,不得供吃剩的食品。要有專門的供器,多供奉乾糧和菜餚、果品,不供湯類。供神多為單數,祭祖需是雙數,一般為四。平時改善生活吃些可口飯菜時,要先供灶神,過年還要供棗山、米撈飯等,取一年中米麵成山之慶的意思。晉北一帶上墳祭祖,食品總以籃子提,要用盤子端;上供不用手提要用筷子夾。祭酒忌潑,要灑成一圈。求子、還願、祈雨、敬土神、向神求藥等,均以白饃成雙數相供。

特殊食制,一種是買賣房院土地,成交後請甲乙雙方及中證人一起簽約,買主宴請賣主之家族長老、地產四鄰、證人、書寫人,宴席上宣讀契約,如均無異議,便歡而散,稱為“吃割舌”。另一種是年輕人學武俠豪士風度,臨時湊在一起下館子飲酒吃喝,末了花銷大家分攤,稱為“打平伙”。

懷胎坐月子是婦女畢生最不尋常的經歷,除其它生活方面的禁忌和規律外,在飲食方面有著嚴格的制約,諸如懷孕期不食兔肉恐生豁嘴,不食驢肉恐超期不生,不食生薑恐生六指。生了小孩稱為“坐月子”,飲食上以米湯和鹹菜饃頭為主,多餐少食,不主張吃稠飯和乾食,不主食油腥肉類,說是怕堵了奶眼不下奶。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