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到北京 饃仍有味

中國的餐飲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風味,而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又為不同風味的美食披上一層別具特色的外衣,於是不同的地方因為不同的味道而出名,人們因食物而更加嚮往異地,美味的吃食將抽象的地名一一具化。想起西安,面前第一時間浮現的就是泡饃,其次才是那冷冰凍的兵馬俑,泡饃的溫暖肥厚讓古都西安變得可以親近。

泡饃雖是西安的名吃,可是由於人們熱衷傳播、散布的天性,在北京也一樣能找得到不錯的泡饃。西安泡饃最有名的是“老孫家”、“同盛祥”,這兩家在北京也有分店。“老孫家”在北三環南側,北京電影製片廠對面;“同盛祥”在北京飯店後身。雖然位置都不算特別起眼,但是飯點過去,也都是高朋滿座。

以前住在薊門橋的時候,“老孫家”我是常去的,它藏在一片涮肉的餐廳里,周圍的霓虹燈光往往把“老孫家” 比下去,每一次去時都不敢確定到底是哪一片霓紅背後藏著好吃的泡饃,可是走進門後滿屋子的熱氣騰騰,人聲鼎沸,又讓我覺得無比親切。“老孫家”的泡饃分為牛羊肉兩種,都是十幾塊錢一碗,羊肉的比牛肉的貴一塊,人們都依各自的口味來選。“同盛祥”藏在北京飯店後頭,流連在王府井的遊客,往往直奔長安街,豈不知拐彎處胡同里別有美味。這裡的泡饃只有牛肉一種,但也並不顯得單調,這裡有“老孫家”沒有的“小炒泡饃”配合著西安的另一名吃灌湯包,又是另外一種感覺。在“老孫家”吃泡饃,總感覺有點身在西安的感覺,那裡的服務員多是從西安當地聘來的,時不時冒出一句陝西話,忽把北京當西安,那種恍惚之間的感覺,讓單薄的美食有了可以依靠的故鄉,不過有的時候服務員有些冷漠,完全沒有陝西人的熱情。相比之下“同盛祥”的服務員就職業多了,少了一些西安的影子,但是迎來送往間的職業態度又讓人心裡很受用,泡饃的味道也因此變得更加有味了。據說,這兩家的老闆是兄弟倆。

不過,不管服務怎樣,兩家的味道倒都不錯,總算沒有辜負百年老號的聲譽。“老孫家”我喜歡他們的湯清味不淡,雖然是典型的陝西大碗,但每次都會忍不住地吃掉三分之二,泡饃里的牛羊肉尤其新鮮,肥瘦得宜,爛而不糟。“同盛祥”我心儀的是小炒泡饃,沒有什麼湯水,是泡好的饃再加工炒制而成的,味道麻辣兼有,往往吃得大汗淋漓,卻又捨不得住口,至高境界不過如此。

大牌有大牌的風光,小店也有小店的趣味,在北京除了“同盛祥”、“老孫家”外,還有不少街邊小店經營泡饃,味道也不容小覷。從“老孫家”出來,過了天橋,新影廠西側有一條林蔭路,走進去不到200米就有一家“小穎泡饃”,門面不是很起眼,可是在許多美食家裡卻很有名。老闆是西安人。那裡的泡饃比“老孫家”便宜,味道也不賴,店裡還有北京的門釘肉餅,也是老饕們推崇備至的。另外還有一家不錯的,平安里路口往南走幾百米有一家叫“西安老楊家”灌湯包,說是灌湯包但也有泡饃賣,味道也還不錯,不過就是店裡的布置實在簡陋,登不得大雅之堂。

泡饃早年間本也就是街邊小吃,無論在什麼地方,最重要的是味道如何。而吃飯這件事,往往容易偏離主題,有的時候連味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