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吃狗肉的一些歷史

狗肉,在中國某些地區,又叫“香肉”或“地羊”。

歷史: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人就食用狗肉。這種文化在古代東亞被廣泛傳播。佛教傳到日本以前,日本人也吃狗肉。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因為喜歡獵狗而不吃狗肉。因為這些遊牧民族在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代控制中國北方,中國北方人也把狗肉認為是低等食物。但是中國南方人在廣東,廣西等地方還繼續食用狗肉。朝鮮,越南也保存這種傳統文化。

中國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記載四種狗肉為主的藥方。

狗肉的食用地域:

狗肉食用在東亞為最普遍,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

亞洲

狗肉在東亞,如中國、韓國、朝鮮、越南、印尼各地均有食用。

中國各地均有著名的狗肉菜餚,但最主要的狗肉食用地區是中國東北和貴州到廣西、廣東、福建一線。

歐洲

在歐洲的歷史上,通常在一些危難時期,歐洲人曾食用狗肉。

如小冰期(14世紀至19世紀)初期生活在格陵蘭的維京人發生嚴重饑荒的時候,這些歐洲人也吃狗肉。

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法國巴黎被圍。那段期間包括狗、貓在內的各種寵物,甚至動物園中的動物都被當作食物。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記載了此事。法國直到1910年還有狗肉鋪子。據傳今天在巴黎北部仍有人吃狗肉。

其他

在太平洋島國法屬玻里尼西亞人們一直有吃狗肉的習慣。

在非洲,狗主要用作獵犬。有些部落的人會在狗死後吃狗肉,但狗肉從未成為主流食物之一。這也可能是因為狗的飼養費用較高。

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區,如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有些人食用狗肉。

狗肉的特質與烹調:

中醫認為狗肉味鹹性溫,可補中益氣,溫腎助陽。漢族民間的說法是狗肉可以壯陽,所以狗肉多作冬令補品。而朝鮮族人認為狗肉清熱祛火。

有一種傳說把狗肉的品質和皮色聯繫起來,說“一黑,二黃,三花,四白”。但也有人認為“黃狗為上, 白狗次之, 黑狗為下”。

狗肉烹調前須經浸泡或醃漬,必須將其煮熟方可食用。狗肉適合於燒、燉、煮、煨、燜等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方法,也可以用煙燻、醃臘的方法把狗肉製成半成品。

另外,據說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叫鞣酸蛋白質的有害物質。

中國著名狗肉菜餚:

江蘇的沛縣狗肉:傳說中是秦朝末年劉邦的大將樊噲在作狗肉販子時發明的。
貴州的花江狗肉:貴州布依族的傳統菜。
廣東湛江的白切狗肉:湛江人一年四季的最愛。
廣東的狗肉煲:流行於廣州、肇慶等城市。
吉林延吉的補身湯(又稱狗肉火鍋)、紅棗煨狗肉、乾靠狗肉、香辣狗肉絲等:朝鮮族有大量的狗肉菜餚。

和狗肉有關的俗語:

形容狗肉香的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

“聞到狗肉香,神仙要跳牆”,或“聞到狗肉香,佛爺也跳牆”

“不食狗肉,不知天下大味”

形容狗肉性熱的

“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過冬”

“喝了狗肉湯,冬天能把棉被當”

其它

“寒冬至,狗肉肥”:吃狗肉的最佳時節。

“掛羊頭,賣狗肉”:狗肉在歷史上是低級食品。

“狗肉上不了正席”:狗肉在歷史上是低級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