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寶·龍菜的內涵、結構和特徵

龍菜是黑龍江省地方風味菜點或龍江菜的簡稱(以下簡稱龍菜)。龍菜是指利用黑龍江省特產的原料或副料或調料或特有的烹飪工藝加工製作的菜點,體現黑龍江地方特色風味菜點的總稱。

一、龍菜的內涵

黑龍江省有46個少數民族,漢族占95%,各少數民族約占5%,龍江飲食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龍菜的餐館已經遍及全國各地,深受全國各地和國外消費者的喜愛。據中國烹飪協會權威人士介紹,在全國的東北菜館中有60%以上的是黑龍江人經營或廚師主理。全國各地和中外遊客以及黑龍江省各族人民喜愛的龍菜,它的內涵是什麼?有那些文化底蘊?是否具有獨特性呢?……這是黑龍江省實施龍菜產業開發戰略首先需要解決的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

(一)龍菜的精神內涵

龍菜是黑龍江省各族人民人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基本食物,是黑龍江人存在、發展的生命基礎,是龍江文化和飲食文化形成中的一個重要源頭。龍江飲食文化和龍江文化發展史一樣,由於歷史和人為的因素,雖然,經歷了幾次斷代的間隔,但是,龍江飲食文化的生命力和龍江文化一樣仍然能夠跨越斷代的鴻溝,蓬蓬勃勃的延續、擴展和發展。龍菜的精神內涵主要表現在:

1、龍是黑龍江省古代圖騰的象徵

黑龍江與遠古的恐龍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繫,黑龍江是恐龍的故鄉,古代黑龍江流域各族人民總是用最好的食物祭祖和祭龍。剪紙畫在黑龍江農村流傳幾千年,各族人民剪紙圖案中最多的就是各種形態的龍和虎。

我國國家級恐龍博物館就建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的黑龍江邊,在嘉蔭縣不僅出土了我國最完整的恐龍化石,還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恐龍起源和消亡考古研究基地。

2、龍是黑龍江省的點睛之筆

龍是在全國範圍內黑龍江省運用最多的一個字,也最能代表黑龍江省的一個字。因為有黑龍的傳說和綠蔭遮蓋下的黑龍江在陽光下呈現出靜靜的黑色飄帶,所以歷史上把這一塊肥沃的黑土地和滋潤黑土地的大江稱之為黑龍江,並以黑龍江為一個省名。可以說“龍”是黑龍江三個字中點睛之筆,它既有傳神的意義,又有生龍活虎的象徵。

3、黑龍江流域各族人民是龍的傳人

歷史上曾經創造了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並先後在中國北方或全國範圍內建立了10多個政權,黑龍江流域在清初被清王朝定為“龍興之地”,不得外人入內。

4、龍菜產業開發蘊含著黑龍江省潛在的發展優勢

龍菜產業開發,不僅可以反映了黑龍江省“二次創業,富民強省”發展戰略目標的社會、經濟、文化基礎,還能夠體現了黑龍江省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自覺的意識。龍菜是最古老和最具活力的產業,是一個伴隨人類始終的朝陽產業;首先龍菜是一個涉及一、二、三產業的最大的服務產業,它是第一產業的消費終端,對第一產業具有著較強的拉動作用。其次在龍菜的消費過程,成為第二產業中最大產品用戶,對第二產業的影響力十分巨大。最後,龍菜是第三產業的最具活力的產業,從事龍菜的員工,既是服務者,又是消費者。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夠從遠古持續到今天、明天……惟有龍菜以及飲食產業,能夠從遠古走來,從歷史走來……一直伴隨人類走向未來。

5、龍菜歷史與現實的品牌蘊含著一種精神力量

龍菜和龍江飲食文化的歷史悠久性、傳承性、兼容性和開放性,既體現了黑龍江省各族人民在新時期的奮發向上、勇於進取的北大荒、鐵人精神,也映襯出黑龍江省不甘落後和寂寞的龍騰虎躍、龍鳳呈祥和龍馬精神,它與黑龍江歷史上的一切積極向上的精神一脈相承。

(二)龍菜的文化底蘊

龍菜是黑龍江省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傳統飲食文化的沉澱,是黑龍江省世襲居住龍江大地的各族人民不斷吸收外來飲食文化精華,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明顯地方特徵的菜點,是黑龍江省各族人民幾千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的載體。

龍菜作為我省各族人民賴以生存的菜點,其歷史悠久,淵源流長。3000年前的我省肇源縣白金堡的先民們,學會了儲存食物,以調擠一年四季的餘缺。據《新唐書·北狄傳》記載:公元698年,高王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地區(寧安縣境內)建立了“震國”,公元 713年受到唐王朝的正式冊封,稱之“渤海國”,當時“渤海國”王都龍泉府所在地人口達10萬多人,是唐代除長安以外少有的大城市之一。據《文苑英華》(卷四七一)記載其食物原料有:“……太白山之兔,……扶餘之鹿,……盧城之稻,湄沱河之鯽,……。”豬肉頭蹄肝腸均可入菜,肉還可用“三足鐵鍋 ”涮之。公元907—1234年食用原料除種植作物和採集野果外,主要有豬、牛、羊、雞鴨、鵝、兔、犬、魚、蛤蟆、鹿、獐、狐、狼等動物原料,出現了燒、烤、蒸、燉、炸、燜、煎、熏等烹調方法。由於物產資源豐富,飲食文化十分發達,動物的肉頭踢肝腸等都可以入菜,甚至出現了用“三足鐵鍋”涮肉的吃法,“三足火鍋”可以說是我國火鍋的鼻祖。在此期間,出現了“大馬哈魚救唐王”、“唐王賜大馬哈魚紅印記”等傳說。

金代(今在黑龍江省阿成市)形成的金源文化中,飲食文化十分發達,出現了木碟等餐具,烹調方法有燒、烤、蒸、燉、炒等十幾種方法,調味品除蔥姜蒜外,還有陳皮、乳香等。到了元代居住在龍江的女真族學會了“以豆為漿”、“釀米為酒”。到了清朝後期(被封禁200年後),黑龍江省出現了努爾哈赤的“黃金肉”、“罕參”等傳說。

到了清代,由於“流人”的大量進入黑龍江省,國內各地的飲食文化融入了龍江飲食文化之中,豐富了龍江飲食文化的內涵,加之外來飲食文化進入,如俄羅斯、大和、猶太族的飲食文化,使龍江飲食文化底蘊十分豐厚。

總之,黑龍江省的龍菜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顆璀璨新星。目前我們挖掘出的龍江飲食文化,僅僅是龍江飲食文化的一個部分,還有許多龍江歷史飲食文化有待挖掘。

(三)龍菜的兼容性

龍菜傳承龍江飲食文化歷史之精華,以滿族飲食文化為主線,以世襲居住在龍江的各民族飲食文化為分支,博採和吸收魯、川、粵等菜系以及俄羅斯等外來飲食文化之特長,具有廣泛的兼容性。

1、吸收國內的飲食文化

(1)吸收中原飲食文化。清朝以前,龍江人在中國北方或全國建立政權,龍菜和龍江其他先進文化一樣不斷地向外輸出的同時,也吸收國內的先進的飲食文化。如1127年金滅北宋後,不僅將宋朝徽、欽二宗及皇親國戚470餘人用三年的時間押解北歸,囚禁在五國頭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還將中原的飲食文化帶回黑龍江省。如宮廷傳統菜餚,風味小吃、三餅(絲餅、餡餅、筋餅)、石板烤肉、特別是芳香四溢、淵遠至今的依蘭野味火鍋。據說徽欽二帝流放這裡,雖說也帶了廚子,但金人有令,他們不敢擅自烹飪。然而南胃北食,二帝吃不慣金人所做的那種半生不熟的野味,每每進食,苦不堪言,御廚便以給菜加熱為名,用銅鍋復而煮之。山珍野味煮其銅爐,代代相傳竟成了依蘭的一道絕炒的美食。

(2)吸收全國各地的飲食文化。在清朝後期,由於被貶到黑龍江的“流人”不斷增多,特別是20世紀中葉由於自然災害,山東、河北的大量移民“闖關東”,中原及南方飲食文化進入了黑龍江地區,給古老的龍江飲食文化注入了一股股新的成分,並在短時間內融入到龍江飲食文化之中。

2、吸收外來飲食文化

如沙俄入侵中國修建中東鐵路,以及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東北,使俄羅斯、猶太、大和等族人大量地進入了黑龍江,他們在大量地掠奪黑龍江資源和奴役黑龍江各民族人民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飲食文化,但是,龍江飲食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並沒有被外來的飲食文化所覆蓋,相反,把外來的飲食文化精華融入了龍江飲食文化之中,而這正是龍菜和龍江飲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