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謎語中的粽子趣話

初夏五月,正值榴紅梔芳,微微夏風又送來端午粽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一首民間童謠也唱出了我國人民端午佳節吃粽子的傳統食俗。
據史料記載,粽子最早出現在屈原去世後幾百年的東漢,至晉代時粽子被稱為角黍,又名角粽。這是因為古人以蘆葉、竹葉包裹黍米,做成尖角之狀,故曰之角黍。尖角突出是粽子最有個性的外表特徵,因此有一條謎語就直觀地描述粽子“三角四楞長,珍珠裡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寫得比較通俗。
追溯吃粽子食俗,比較普遍的吃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初時楚人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菰葉塞上,以采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南朝吳均《續齊諧記》)包粽子是祭弔屈原,而屈原故里的湖北秭歸百姓也編傳了粽子謎歌,借物喻人,用一語雙關的手法寄託了對愛國詩人的同情與敬仰,謎歌唱道:“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貧,半世煎熬。”這是民間謎語中托物言志的一例成功之作。
民間謎語的創作手法常富於變化,或擬人或比喻或諧音,有的白描,卻又自成故事,如:
“珍珠玉粒女,嫁了窮夫竹葉郎,……今晚投河吊頸死,明朝解去入衙門。”
這裡便綜合採用了擬人,比喻,諧音三手法。把粽葉擬成竹葉郎,而將粽米擬成珍珠玉女,把下鍋入水戲喻成投河自殺,把繩線綑紮竟曲解為吊頸,也只有爽直聰明、思維不受限制的民間謎人想像得出。“衙門”又諧音成“牙門”,機關暗藏,而整個謎面自成一體,像個小故事,編排了一出千金女愛富棄貧最終被譴責嘲弄的諷刺喜劇。這種巧妙的文字遊戲真是雋永極之,誰說民間謎人沒有一點藝術細胞呢?
民間謎語也常模仿第一人稱口氣編寫,這種擬人之法具有特有的隱趣,耐人尋味。如:“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請我去看潮,我向娘子討把米,娘子反手縛我腰。”謎中“我的悲慘遭遇”更讓人發笑。
我國漢族地區流行吃粽習俗,許多少數民族受此影響,也形成這一食俗。這在各地民間謎語中也有所反映。苗族人民就傳唱著這樣一條粽子謎:“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飽飯,拿棵草草拴住我。”這條謎語和漢族“我在深山坳里坳……”這一粽子謎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祖國中華民族的大家族裡,民族間相互文化傳遞交流也便體現在謎語方寸之中。
“蘆窩裡有隻小白狗,戳一槍,吃一口,”當你在品嘗粽子的時候,回味一下趣意盎然的粽子謎語,或許會帶給你一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