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食品影響國民健康

中國烹飪協會、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為期2年的“全國營養健康型餐飲示範單位”試點工作近日結束,武漢小藍鯨健康餐飲管理公司口美食廣場、北京順峰餐飲管理公司順峰總店獲全國首批“營養餐廳”示範單位,他們的經驗將在全行業推廣學習。此舉,有關專家給予充分肯定,認為“全國營養健康型餐飲示範單位”在探索中餐標準化方面有了實質性創新和突破。

那么什麼是“營養餐廳”?有關部門為什麼要推廣“營養餐廳”呢?有關專家對記者介紹說:“營養餐廳”審批驗收標準,涉及9個方面近30個細目,從原料、烹飪、進餐3個環節進行營養改善評審,小藍鯨與順峰都達到了標準。小藍鯨在“視”、“聽”、“測”、“吃”上已形成了系統規範。顧客走進小藍鯨餐廳,服務員先給你稱體重,填健康諮詢卡;大堂電腦配餐檯擺放在顯眼外,營養配餐師隨侍身旁,提出膳食平衡建議;酒店菜譜標明菜的營養成分和宜忌對象,對高血壓、心臟病等特殊顧客群,專門設立輔助菜譜;食物原料選自綠色、無污染生產基地。烹飪實施營養變異防範;顧客按嗜好點菜,有專業點菜師作營養提醒,搭配營養平衡的菜餚。

順峰是我國首家成立“餐廳營養學”科研機構的餐飲企業。營養學家趙霖教授說,“餐廳營養學”均屬於無人探究的全新概念,順峰研究所對倡導“平衡膳食”、保證食品安全、推進生態食品產業鏈的完善起到了推動作用。

據了解,順峰研究所在“選菜牌”和“點菜卡”上做起了文章。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在“選菜牌”上,他們力爭做到“規避負營養”,一方面向客人介紹有益的營養成分;另一方面將那些對某些顧客身體無益的、日久天長積重難返的“負營養”加以明確提示。另外,該研究所也一返“按單下菜、憑票對賬”的常見模式,針對餐廳菜品“口味偏重、油量偏大、味素偏多”的普遍現象,在“點菜卡”上標準了油、鹽、味素等常用輔料的“用量提示”。這樣一來,既為客人保留了常規常量的選擇,也為“少油、少鹽、少糖、少味素”的進餐模式提供了無聲勝有聲的健康教育平台。

談及為何試點“營養餐廳”,中國營養界泰斗李瑞芬回憶一段“陳年往事”。1985年,盧森堡國際大會舉辦烹飪大賽,中國廚師將“天上飛的、水裡游的、樹上躥的”巧製成席,奪得烹調手法第一。但最後總分評比,中國隊名落第十。評審會認為,儘管中國菜好吃,烹飪手法高明,廚師卻不了解營養知識,菜餚缺乏營養數據分析,難稱“美食”。

李瑞芬稱,這件事對中國烹飪界觸動很大,次年國內即成立美食營養委員會,出國比賽先對廚師培訓營養知識,事先對菜餚營養進行分析,當年即在捷克國際烹飪大賽上一舉摘得9塊金牌。

20年來,李瑞芬始終憂慮國內“搞營養的不懂烹飪,從事烹飪的不懂營養”,奔走呼籲改變這種“兩張皮”狀況。如今李老欣慰:改革古老中餐,武漢小藍鯨和北京順峰在全國同業率先起步,在實踐中探索,他們各自形成“飲食講科學、營養求平衡、吃出健康來”的服務體系,許多做法開業界先河。

李瑞芬對記者說,通過消費視窗,全業推廣“營養餐廳”,這種市場而非行政的方法,有助於推動中餐改革與國際接軌,使健康、營養餐飲理念深入家庭。

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於小冬說,國人自古講求“醫食同源”,但數千年來,“好吃”一直是傳統中式烹調的第一要素。其中一些手法,的確影響食品安全、破壞食品營養,比如餚肉加硝、熬粥加鹼、蔬菜先切後洗,喜食營養流失嚴重的撈麵等。

據介紹,中餐高油、高鹽、高熱量攝入,已影響國民健康狀況。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鹽攝入量為每人每日上限6克,我國相關標準為6至9克,而實際上,我國北方一些地區竟高達16至17克,最高為21克。我國近年營養相關疾病發病快,已不讓歐美國家。

於小冬認為,國內烹飪界如果不儘早樹立科學化、標準化的膳食理念,甚至會喪失統率全球中餐的領導地位。他認為,試點只是“社會營養餐飲”的第一步。中餐的改革之路任重道遠,但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