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有感

在這個寒假裡,我讀了著名前蘇聯俄羅斯作家高爾基寫的三部自傳體小說之一《童年》。

這部小說描寫了作家童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以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首先我覺得小主人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孩子,他自幼喪父,又在十一歲喪母,外祖父也破了產,他只好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其次,我覺得阿廖沙是一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說對自由生活的熱烈追求。在本書第七卷中寫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條街上孩子們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臉上到處是青一塊、紫一塊的,渾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許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靜悄悄的,大街對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聽到孩子們快樂的喧嚷聲,他就顧不得外祖父的禁令,從院子裡溜出去了。可見,阿廖沙也是一個比較貪玩的孩子,我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寫道:從開學的第一天起,學校就引起他的厭惡,因為教師和神甫都不喜歡他,後來神甫讓他退學,不過這並不使他傷心,他離開了學校,一直到放學之前都在鎮上的幾條骯髒的街上閒逛,細細地察看鎮上的喧鬧的生活。儘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個知錯就改、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人。後來學校來了一個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認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談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動,所以也就表現得比水還要安穩,比小草還要順從。

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