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1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恆過,然後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鑑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展的極點,當到達極點後,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於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後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2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全文分為四個篇章: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後三篇是了凡先生為改變命運所開的三劑良藥。作者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年輕時他請一位孔先生算命,何年何月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中不中、當什麼官、何時娶妻、幾個孩子、享壽幾何。不知道是否純屬巧合,袁了凡先生算命後的前20xx年情況全部被證實算準,於是他相信今後的命運也將會一一驗證,開始聽天由命,不再努力奮鬥,早早開啟坐吃等死的節奏。直至遇到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一種化解命運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舉人,最後還活到了七十四歲,遠遠超過孔先生算的五十三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總體頗為可信,非常值得當代人學習借鑑。

——堅定自己可以改變命運的信心。其實,我不是懷疑"神運算元"的水平,如果沒有後面改變命運的良方舉措和實際行動,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還真有可能被全部算定。但算命先生再厲害,也只能算準命運中變化中的計畫,算不準計畫中的變化,如果變化遠遠超過計畫,就相當於量變引起質變,偏離原來的人生命運軌跡就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會按照算命先生的預測來演繹坐實。換句話說,能被算出來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

小時候身處思想落後的農村,算命和命運之說很流行,鄉親們一遇到天災人禍或不順的事都說"這就是命啊!",聽天由命的思想普遍存在。雖然事實上起到了一定社會穩定、安撫人心的作用,但也是醫學專用自己、消極怠慢的源頭。父親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好,初一時考過全年級第二名,但因為家庭貧困初二輟學,參軍復員後回家種地當農民。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於是在極度貧窮的情況下想盡一切辦法供我們三兄弟上學。說實話,當時由於眼界狹窄、見識短淺,並不知道自己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會怎么樣,但現實生活中繁重體力勞動的農活與低下收入的不成比例現象已經持續多年,那種讓人幾乎看不到希望的絕望悲觀狀況,讓"鯉魚跳農門"的誘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後來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學,成為朝思暮想的工人階級一份子,擺脫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現在呢?面對事業發展的"瓶頸",我也堅信這不是最終的結果。反思自己,還存在很多性格上的缺點和能力上的不足,所以當前最要緊的是提升自己綜合素養,功夫下到位了,事業發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越努力越幸運,做一個有準備的人,才能搶抓遲早到來的人生機遇。我堅信,只有改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才配擁有更精彩的人生、更美好的未來。

在堅信"命自我立"的前提下,該如何"立命"呢?立命需要先立志。 人無志不立,事無恆不成。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明成祖朱棣說:"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而建功",王勃說:"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些名人名言佳句都深刻地說明立志的重要性。北宋儒家大師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思想境界更是高人一籌,激勵了文天祥、岳飛、夏完淳、曾國藩等無數後來的仁人志士。志向是初心,是夢想,是動力,是最想實現的長期目標。如果沒有志向,人們就會荒廢自己的本心,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必將一事無成或者抱憾終身,白髮蒼蒼時便悔之晚矣。然而,還得注意一點:有志之人立常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如果一個人沒有主心骨和遠大目標,朝令夕改、見異思遷,看似忙忙碌碌,也終將成不了大事。

了凡先生也在文中寫道:"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所以說,沒有遠大志向的人,不配談改良命運,甚至可能將原來的好運氣消磨殆盡,迎來更糟糕的命運結局。

——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認為,善惡有報並不是封建迷信,而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因果關係論的現實體現。有的人看不透,舉例說某某一生幹了不少壞事,不也是有權有勢無病無災安康長壽?其實,因果報應不一定非得在本人身上體現,還有可能在他的子孫身上體現。這也正應了一句古話:遠報兒孫近報身。就拿我家來說,爺爺中年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身為公社民兵連連長,他寧願辭職也不忍心對村里無辜的"地富反壞右"家屬進行迫害;父親曾經至少救過5名落水孩童的性命,他們雖然都窮苦一生,但福報就是後代出了兩名大學生,我11歲在河中游泳精疲力盡時被一位村民救過,正好印證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名言佳句。

為什麼沒單獨寫"改過之法"?因為在我看來,改過就是一種積善。有錯不改,不僅是缺乏文中的"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還是缺乏善心的表現。凡是缺點、過錯、謬誤,不管是性格上的、還是決策上的、亦或是操作上的,多多少少都會對單位、對家庭或者對個人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物質精神損失。如果被別人指出來或者自己意識到了,卻不下決心去整改,屬於典型的"破罐子破摔""死不悔改""我行我素""苟且苟安"的做法。其潛台詞一般就是"吹毛求疵,誰還沒個過錯啊?""我就不改,你能咬我啊?""改變起來太麻煩了,就這樣得過且過吧!""懶得改,習慣就好!"有這樣任性念頭的人,往往很自私,或者套用時髦的網路用語叫"精緻的利己主義",你能指望他是良善之輩么?即使本質不壞、不是大奸大惡之徒,但往往也是毛病多多的平庸之輩,經不起道德和時間的考驗。南懷瑾大師講過一句話:"戰勝天下是英雄,征服自己是聖人".征服自己,首先就是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斷修正自己的缺點、改變自己的錯誤。道理上很簡單,就是管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因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人不講掙錢,專講掙命。什麼叫做掙命呢? 就是我們為人做事,要做到被人佩服,命就長了,這就是掙到命了。因此,積善改過可以看做是一個事物的正反面,改過主要從自我改進、完善提升的角度來說,而積善主要是從幫助別人的角度來說的。

易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了凡四訓》列舉了十種隨緣濟眾、行善之舉: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所幸自己也曾有過為災區捐款、開車免費搭載乘客、拾金不昧、義務勞動、公益活動等善行,今後更應該多多行善、積累福報,雖然可能做不到像叢飛、古天樂、周潤發那樣傾囊而出,像消防英雄那樣赴湯蹈火,但力所能及的善事還是可以主動多做的。大家活學活用,推而廣之,積善不難也。

——堅持謙虛謹慎、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老祖宗教育我們"滿招損,謙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虛已者進德之基",然而不少現代人稍微有點成就便自命不凡、傲視一切,帶來的結果往往不是人緣差就是前途毀。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向錢看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追求的東西太多太滿,漸漸迷失自己本性,這恰恰是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怎么辦?還得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尋找答案。《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惟謙受福。在做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知識永無止境,敢於承認自己的鄙薄無知;為人處世的時候,要禮讓三分,不能得理不饒人;追名逐利的時候,要反思自己德位是否相配、功祿是否相稱,君子憂道不憂貧;修身養德的時候,要戒驕戒躁,與時俱進,堅持"忠誠乾淨擔當",凡事以德為先、以德服人。至於厚德載物,什麼是"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說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這樣做的人就是最有道德的人。以利己之心幫助別人,然後要求感恩回報,這是交易;以無私之心幫助別人不圖回報,就叫做"德".你幫助到的人越多,所得到的回報越少,你的德就越厚,就可以稱作德高望重了。

《了凡四訓》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方法就是改過、積善、謙德。真的很感謝領導向我推薦了這本書,讓我提醒自己要"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積善改過,謙虛養德,讓不甘平凡的自己爭取贏得更好的命運。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好好讀這本書,依照古聖賢的教導,讓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順暢通達、更加團結友愛、更加和諧文明!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3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全書共四篇,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方、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

偶然的機會讓我進入魯花,讓我有機會明白和學習《了凡四訓》。剛開始的時間,我有一種牴觸情緒,以為那么淺顯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學到一半的時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會。既然有那么多人去學習,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蘭州的那天,我盯著我碗裡的拉麵,我意識到原先緣分無處不在,我吃過的每碗拉麵、讀過的每一本書、相遇過的每一個人,都是緣分。

在開篇,主要講的是立命的學問。周總理在抗戰時期回到家鄉祭祖的連根養根情懷真切的詮釋了立命有根,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論富貴貧困,亦不論漂泊他鄉還是安守鄉土。人的命運由先天注定,但我們能夠透過自己的行為完善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積德行善,我們的命運將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作惡多端,即使命中富貴,而現實也會窮困潦倒。有一句勵志的話說得很好: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想想這一段時間的工作犯過很多的錯誤,有時就沒有思考再一次遇見這樣的狀況就應怎樣解決,導致了二次吃虧。總是以為自己敢於承擔職責就能夠了,當從學校跨入到社會職場,明白解決問題才是根本。知過改過,善莫大焉。認識到做錯是不就應的,是羞恥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我們藏得多么掩飾,沒有別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們不就應忘記我們的良心在顫動。在懷著羞恥心的同時務必有著務必改過的決心,每一次大的錯誤都是在自己平時不注意細節的累積下釀成大錯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點小錯誤時總是倔著脾氣找理由!期望自己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做到。

智然老師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陽善和陰德之間做了鮮明的陳述,告誡我們在生活中樂於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少成多便是大善。在與人交流時說髒話,與人一齊吃飯時不講禮儀都是不善的。長存著幫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訓》的文眼在最後的篇章—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真正的從內心做到謙虛很不容易,謙虛不只是善於說我錯了和對不起,但常說我錯了和對不起是謙虛的基礎。謙虛的途徑有很多種,知過改過、知恩報恩、敦倫養份和揚正氣化怨氣等都是謙虛的表現。從它們的表意來審視自己,在生活中以此為標尺。化怨氣是自身現階段最欠缺的地方,在與商超各部門打交道的時候,心裡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氣,感覺有些人總會在為難自己。期望在以後我能真心用感謝的心對待他們,感謝他們讓我快速的成長,感謝。我也感恩那些從內心裡為我著想、幫忙我的人。

《了凡四訓》告誡我們,首先就應有我幫你、我錯了的念頭,有真善美的念頭。體魄是短暫的,思想是永恆的。就像稻盛和夫經驗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樣。從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頭、謙的念頭,從而支配我們的行動。行動上的有所改善是我們的目的和結果。生活怎樣對待你我就看我們以什麼態度期許我們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勉勵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4

研讀過《了凡四訓》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雲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只明白認命,任憑命運的安排,十分消極被動。之後,在與雲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並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並教導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能夠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之後,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此刻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么,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明白謙虛的人,是多么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就應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5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么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改正,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么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么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裡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一個計畫!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6

前幾日從網上買了本書《了凡四訓》,書裡面的字挺大的,並且講了好多小故事,於是就不間斷的讀完了。這本書講了一個叫袁了凡的人為了讓兒子向善向學,寫下一本書,書裡面分了四個節,所以這書叫《了凡四訓》。四個節主要講了1立命之學2改過之方積善之法4謙遜之效屬於佛學,哲學,命運,國學類別的圖書。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似乎有人生的大智慧,又似乎有些神神叨叨。不過倒讓我想起好多事情

命運?生活中會接觸到一些老人,聊起那些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不禁感嘆世事無常,命運弄人,伴隨一句"這就是命啊~"命運這東西,大家都期望有個好一些的命運吧,遇到不好的命運,也儘可能的想抗爭於命運。想起西遊記里孫悟空到閻王爺那裡把生死簿燒毀那個情節,這算是人們不屈服於命運,努力向命運抗爭的突出表現吧。

宗教學說和命運?然而實際生活中,沒有悟空的本事,大多數人在被命運捉弄後,還是會選擇"認命","認命"成立了(這裡的認命並不是指一味的服從命運的安排,得過且過,而是人們對於命運這種東西的認同後,開始積極主動的想認識命運這種東西),人們開始信教,宗教對於命運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解釋,佛教說因果報應,六道輪迴,我對佛教了解不多,不過覺得它的理論體系還是挺完善的,它能夠以它的方式對命運這種東西進行詳細的解釋並且使信佛者信服~類比於佛教,那么基督教,伊斯蘭教應該也會有他們一套對命運的解說吧,使上億的人信服。然後一些學說如周易對命運也有它的一套解說,我們生活密切接觸到的算命,算風水,起名字都與周易密切相關。咱中國本土的道家,儒家,也有他們的一些對於命運的解釋。

這讓我想到身邊的一些同學或朋友信,信耶穌,學周易,其他不信不學的人表示不能理解那些信佛,信耶穌,學周易的人,覺得那些人愚痴(笨且對某事物著迷)。我覺得其實不管信什麼,學什麼,只要能夠從你信到的,學到的東西中將自己的疑惑解答,使自己,使家人朋友快樂,那么就去學,就去信吧~我們常說的"儒釋道"三家各有所長,我們就取其所長,用著順手就用,以此解答我們面對的世事。三家是內在相通還是對於同一個問題提供不同解答的角度?要不然為什麼對於同一個道理,可以用《金剛經》解釋,亦可以用《論語》《道德經》解釋呢?

了凡先生認為行善可以改變命運,這的確是個振奮人心的結論,提供了對抗命運這個似乎無法改變的東西的有力武器——做善事。並且感覺宗教和學說有很大相同點,就是他們都願人們去行善。怪不得稱那些信教者為"善男信女"~~

寫的有些亂不過綜上所述,好好學習,多做善事!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7

《了凡四訓》是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恆過,然後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鑑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展的極點,當到達極點後,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於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後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8

暑假去了西安的終南山,父母認識一位讓我們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師,他送給我家一本書,書名叫《了凡四訓》,並囑咐我們認真閱讀。我認真讀了好幾遍,我覺得看完這本書我學到了書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被稱為“中國歷史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書”。這本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裡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里為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無所思了。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裡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多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作為一個小學生更要學會這些。什麼是善心,就是要樂於助人;德心我認為就是做一個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會亂丟垃圾,我絕對不會亂扔垃圾,現在40度的高溫,清潔工爺爺奶奶們冒著酷暑,在烈日下清掃大街,我請求所有人不要再隨地亂扔垃圾,有的開車的叔叔阿姨會把垃圾隨手扔在大馬路的中間,他們就沒有德心,清潔工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垃圾,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給別人一份愛心;以後不管在哪裡吃飯,我絕對不會浪費糧食,在學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為,在山區偏遠的農村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中午都沒飯吃,我希望可以盡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到他們;孝心,就是知道孝順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上課認真聽講,不讓老師操心。

日日謙善,日日進步;這個是我以後必須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本書,並明白書中的真諦。

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9

研讀過《了凡四訓》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雲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只明白認命,任憑命運的安排,十分消極被動。之後,在與雲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並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並教導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能夠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之後,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此刻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么,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明白謙虛的人,是多么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就應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