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1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全書共四篇,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方、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

偶然的機會讓我進入魯花,讓我有機會明白和學習《了凡四訓》。剛開始的時間,我有一種牴觸情緒,以為那么淺顯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學到一半的時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會。既然有那么多人去學習,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蘭州的那天,我盯著我碗裡的拉麵,我意識到原先緣分無處不在,我吃過的每碗拉麵、讀過的每一本書、相遇過的每一個人,都是緣分。

在開篇,主要講的是立命的學問。周總理在抗戰時期回到家鄉祭祖的連根養根情懷真切的詮釋了立命有根,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論富貴貧困,亦不論漂泊他鄉還是安守鄉土。人的命運由先天注定,但我們能夠透過自己的行為完善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積德行善,我們的命運將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作惡多端,即使命中富貴,而現實也會窮困潦倒。有一句勵志的話說得很好: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想想這一段時間的工作犯過很多的錯誤,有時就沒有思考再一次遇見這樣的狀況就應怎樣解決,導致了二次吃虧。總是以為自己敢於承擔職責就能夠了,當從學校跨入到社會職場,明白解決問題才是根本。知過改過,善莫大焉。認識到做錯是不就應的,是羞恥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我們藏得多么掩飾,沒有別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們不就應忘記我們的良心在顫動。在懷著羞恥心的同時務必有著務必改過的決心,每一次大的錯誤都是在自己平時不注意細節的累積下釀成大錯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點小錯誤時總是倔著脾氣找理由!期望自己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做到。

智然老師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陽善和陰德之間做了鮮明的陳述,告誡我們在生活中樂於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少成多便是大善。在與人交流時說髒話,與人一齊吃飯時不講禮儀都是不善的。長存著幫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訓》的文眼在最後的篇章—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真正的從內心做到謙虛很不容易,謙虛不只是善於說我錯了和對不起,但常說我錯了和對不起是謙虛的基礎。謙虛的途徑有很多種,知過改過、知恩報恩、敦倫養份和揚正氣化怨氣等都是謙虛的表現。從它們的表意來審視自己,在生活中以此為標尺。化怨氣是自身現階段最欠缺的地方,在與商超各部門打交道的時候,心裡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氣,感覺有些人總會在為難自己。期望在以後我能真心用感謝的心對待他們,感謝他們讓我快速的成長,感謝。我也感恩那些從內心裡為我著想、幫忙我的人。

《了凡四訓》告誡我們,首先就應有我幫你、我錯了的念頭,有真善美的念頭。體魄是短暫的,思想是永恆的。就像稻盛和夫經驗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樣。從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頭、謙的念頭,從而支配我們的行動。行動上的有所改善是我們的目的和結果。生活怎樣對待你我就看我們以什麼態度期許我們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勉勵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2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恆過,然後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鑑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展的極點,當到達極點後,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於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後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3

暑假去了西安的終南山,父母認識一位讓我們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師,他送給我家一本書,書名叫《了凡四訓》,並囑咐我們認真閱讀。我認真讀了好幾遍,我覺得看完這本書我學到了書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被稱為“中國歷史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書”。這本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裡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里為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無所思了。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裡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多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作為一個小學生更要學會這些。什麼是善心,就是要樂於助人;德心我認為就是做一個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會亂丟垃圾,我絕對不會亂扔垃圾,現在40度的高溫,清潔工爺爺奶奶們冒著酷暑,在烈日下清掃大街,我請求所有人不要再隨地亂扔垃圾,有的開車的叔叔阿姨會把垃圾隨手扔在大馬路的中間,他們就沒有德心,清潔工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垃圾,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給別人一份愛心;以後不管在哪裡吃飯,我絕對不會浪費糧食,在學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為,在山區偏遠的農村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中午都沒飯吃,我希望可以盡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到他們;孝心,就是知道孝順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上課認真聽講,不讓老師操心。

日日謙善,日日進步;這個是我以後必須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本書,並明白書中的真諦。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4

《了凡四訓》是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恆過,然後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鑑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展的極點,當到達極點後,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於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後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5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恆過,然後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鑑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展的極點,當到達極點後,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於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後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6

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感慨萬千,以前對人生迷茫無錯的我突然間豁然開朗,尋得了一條通天的人生大道,這條大道是如此清晰,如此的光明,令我十分感動,信心倍增。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為教育後代子孫而寫的一本家訓,原名《戒子文》,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此書分為四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講述了袁了凡一生改變命運的經過,舉出了許多因行善而得善報、改變命運的實例,闡述了積德行善的種種方法,鼓勵人們積極改過修身,力行善道,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雲谷禪師和了凡先生的對話,他說,人的命數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於凡夫俗子,對於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為他行了善事,那么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為他行了惡事,那么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

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後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後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是父母祖宗上天給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後天的命運則是由先天的命運轉變而成,有的人一生無所作為則後天命運終生沒有變化;有的人善於修持完善自己,積德行善,則他的後天命運就會向更好的方向轉變;而有的人不善於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惡多端,則他的後天命運就會向壞的方向轉變。

此書分為四章,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等四篇,了凡先生用親身實踐向人們證明,命運原本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撰寫了這本探求立命之學的訓誡之書。書中立命篇,就是說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自己。立命之學,是討論立命的學問,講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所經歷,所見到改造命運種種的考驗,告訴他的兒子袁天啟;要袁天啟不被命運束縛住,並且應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後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後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是父母祖宗上天給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後天的命運則是由先天的命運轉變而成,有的人一生無所作為則後天命運終生沒有變化;有的人善於修持完善自己,積德行善,則他的後天命運就會向更好的方向轉變;而有的人不善於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惡多端,則他的後天命運就會向壞的方向轉變。

第二篇講的是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那么大的罪孽,自然就不會再造了。一個人改過,如果能具備書中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那么就能有過錯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陽光一樣,還怕不融化嗎?但要改過,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發慈悲心,廣積陰德。善一定要積很多,才能發生大作用。而且所積的善最好是別人所不知道的陰德,才能夠扭轉命運。然而行

善積德都以慈悲心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愛的胸懷,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第四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驗。仔細的研究,不囫圇吞棗,那就必定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他人來往,所以必須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學問也會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會進步。如此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

我們一般認為,人在一生中,通過加強鍛鍊有一個好的身體,通過刻苦的學習有一身好的本事,有了這兩樣,人就會有了幸福和長壽。這當然是對的,而且是完美人生所必須的兩樣東西,人們在年輕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追求這兩樣東西,但是,人是有社會屬性的,你的行為、語言和思想對你的周邊社會時刻都在產生著影響,你的周邊社會也每時每刻都對你的行為、語言和思想產生著反饋,而這些來自於外界的反饋無不與你的言行有關,你好的善的言行就會得到好的反饋,即使你是一個能力有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會得以拓寬和通暢;而你的不好的惡劣的言行就會得到不好的反饋,即使你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會變得狹窄和不暢。這一道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無數次的被檢驗。

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兩回事,我們的祖先把他們五千年來的聰明才智和道德美德留給了我們,使得中華民族長久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我們的驕傲。但是,當今的一些國人,盲目的追逐物質的享受而忽略了獨立自主的創造,盲目的追求外國的時尚而忽略了自己

民族的風格,尤其是盲目的追逐金錢而忽略了傳統的道德美德。他們的言行盲目,內心浮躁,他們經常會拿著一知半解就去挑戰權威,對本該尊敬的師長很不以為然,把本該孝敬的長輩視作他們的奴僕,內心已空虛到瘋狂的忘我的追逐明星,真不知他們哪一天會愛上侵略者部隊里的靚仔大兵,他們視為所欲為為自由,視侵害他人為搞笑,視放縱為瀟灑,視另類為酷,這樣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學歷對社會又有何用,他們不危害社會就算燒了高香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有才無德的人,更不要說那些無才也無德的人了,這樣的人你能喜歡嗎?你願意做他的同事或好友嗎?你願意接納這樣的人做你的員工嗎?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他們,他們的人生道路會寬廣嗎?

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雲谷禪師和了凡先生的對話,他說,人的命數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於凡夫俗子,對於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為他行了善事,那么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為他行了惡事,那么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所以人的命數是沒有一定的,如果一個人不行善,也沒有違犯過失,那么他就只能順著他的命數向前走,半點都不自由啊!只有力行善事,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聯想到實際,我覺得改過行善最重要的是要修心,從念頭上做起,做到意念清淨,不起一絲毫的妄念,順和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才能成功。人的一切惡行歸根結底都來源於心裡,如果一個人不生惡念,

那又談何造惡呢?要修心,就必須在心中培養扶持正念,在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時常反省自己的過錯,別人冒犯我,那是別人的過錯,於己無乾,不怨別人。古人道:舉頭三尺有神明。敬畏天理,心體光明,無愧於一切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豪傑。現代的社會之所以很少見到君子豪傑,是因為社會能幹擾人清淨本心的因素太多了,世人已經很少有人能保持意念的清淨了,也很少有人能深信因果報應之事了。

看完這本書,合上書頁時也卸下了塵世的偽裝,誠實的審視自己也許這就是機緣吧?在一個平凡的午後我與這本書相遇了,這個巧妙的邂逅也注定了我的人生將走向不同的道路。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7

讀此書,從她說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xx機緣巧合結緣佛教,20xx暑假回家鄉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幾本書,其中一本---《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澱,藉此機以為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8

研讀過《了凡四訓》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雲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只明白認命,任憑命運的安排,十分消極被動。之後,在與雲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並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並教導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能夠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之後,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此刻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么,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明白謙虛的人,是多么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就應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9

研讀過《了凡四訓》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雲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只明白認命,任憑命運的安排,十分消極被動。之後,在與雲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並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並教導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能夠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之後,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此刻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么,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明白謙虛的人,是多么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就應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500字 篇10

《了凡四訓》旨在教會人們作為人而生於世間的四種為人之道,即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讀立命之學,讓我想到這么幾個詞:“天命所歸”、“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所謂天命,我認為不過是人腦形成的意識形態。從科學角度來看,為人處事是遵循的人類設定的標準和方法,而非天命。但是,我輩皆凡夫俗子,有時候不得不以天命作為精神慰藉,倒也情有可原。

立命之學告訴我不要相信什麼命中注定之類的話,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該怎么做,只要是正確的事情,那就去做好了,千難萬險坦然面對,即使最後不成功,也只是自己做的還不夠,而不是天命使然。

修心之言,即要心無所惡,心裡不能有雜念,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時刻保持一種包容、平和的心態,凡事做到問心無愧。

讀改過之法,何為過,每個人對過錯的判斷標準不同,因此要先知錯方能改過,如何知錯改過,作者告訴我們要有恥心、畏心、勇心。

有羞恥之心。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古往今來有無數例子,就在我身邊,作為我的老闆還是一名女性,都可以虛心聽取意見主動自我批評,而我這么low的一個菜鳥,怎么好意思不去虛心學習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師,要能常常看到別人的優點,恥於自己的不足,如此方能知錯改過。

有畏懼之心。舉頭三尺有神明,不要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沒人知道,人在做天在看,錯而不思悔改必終食惡果。

有勇敢之心。要勇於承認錯誤,要勇於改正錯誤。我認為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能可貴,尤其是作為一個老闆、一個官員、一個領袖。記得小的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講述一個日本餐飲店,主動請客人提意見,然後改正,慢慢的這家店生意越來越好。雖說這種事很普遍了,但是由於是很小的時候印在腦海里的,所以它形成了我對謙虛且勇於聽取別人意見的早期認識。

我認為每一次改過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同時更是對自己內心修為的一次磨練。一個人如何能夠擁有寬廣的胸懷,如何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是需要不斷磨練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心若止水波瀾不驚,這些內心修為的至高境界,是需要一點點培養。

讀積善之方,多行善事,必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裡講了很多故事,都是行善事得善報的。不過有一點感覺有些彆扭,故事裡很多都是父母輩積累善緣,子孫輩得到善報。可能是我的宗族觀念不強,更希望是今世緣今世報。

後面講到對於善的判斷,什麼是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這些種種需要慢慢消化。由此可見,無論對待人還是事,都不能片面和武斷。為人要低調,做事要謹慎。

讀謙德之效,特別喜歡下面這段: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人要有志向,同時要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凡事多為他人著想,自會得到福澤庇佑。然而,當今社會,人們都在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所謂的志向,早已屈從於生活壓力,甚至不曾記得自己有過志向。

……突然感覺有些可悲,真的很羨慕那些有夢想的人,即使千難萬險即使頭破血流,起碼曾經為自己活過。哇,不能這么想下去,會抑鬱的,活著還是要灑脫一些。沒有夢想又如何,志向不清晰又如何,作為兒子孝順父母,作為弟弟姐弟和睦,作為丈夫敬愛妻子,作為朋友互幫互助,作為員工愛崗敬業,作為公民熱愛祖國,多行善事多結善緣,不枉此生,足矣。

通讀了凡四訓,感覺人的思想境界沒有最好只有更高。不過,很多地方都提到鬼神之說,我雖不信但也不否定。權且把它當作一種精神寄託,用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用來指引自己的為人處事,用來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