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讀後感優秀作文5篇

《大學》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後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了凡四訓讀後感

至此,已讀完了《了凡四訓》,上面被我用紅筆批註了好多心得體會。學完後的總體感覺是:我開始接受佛學了,開始相信佛學了。這是經過我理性思考後的結果,因為之前自己的思想和體會就已經很接近心學,對心物關係能有很深刻的直覺,然而由於先接觸了王的心學,感動並激動於"心之所發即為意,意之所在即為物"的哲學概況深刻表達了我的感覺。這次,接觸了佛學,看了《了凡四訓》,同時閱讀《楞嚴經》的白話文,很深刻的發現佛學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是一門非常徹底和非常完善的心學,至少是我目前所接觸到的最深入本源的一門心學哲學。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的接受了佛學。

有時候在想,我似乎真的跟佛教很有緣分。一方面,體現在我小時候家裡就有宗教氣氛,我爸媽尤其信佛,不過我現在仍然覺得他們是迷信,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佛學,也理解不了為什麼應該要做善事,無法參透行善為什麼會帶來福報。另一方面,我在哲學宗教方面真的很有天賦。我很早以前就發現了我這方面的天賦,我對八字命理玄學星盤的知識很容易看懂,第一次接觸到西方哲學史,竟然當小說一樣讀,很容易理解。然而,因為讀書接受科學知識薰陶的影響,我從小時候早期的盲目信佛,到後來中期對佛教迷信的質疑,現在卻理性的接受了佛學,不過此時接受的佛學不是人們所講的求神拜佛的一種迷信,而是一種哲學上的參悟後所選擇的皈依。還有我要補充說的是:科學和人文藝術感受通了之後,走向哲學宗教是必然的,否則肯定還沒有參透這個世界。最後一方面,我覺得應該是我天性偏愛吃素,目前應該是鍋邊素的那種人,即偏向吃素。或許以後我會漸漸的專門吃素啦。

很多朋友說我很少被生活和現實所影響,我給的答案是:我仍然保持著一顆很純粹的心和一個獨立思考的頭腦,對這個世界任何事物對象無論巨觀微觀抑或是抽象具體,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熱愛學習,渴望求知,這也是為什麼我對很多學科都感興趣,不論是數學物理哲學計算機經濟學人文藝術,我都有所涉獵和領會。在這個世界面前,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刻占據著主動權,去享受這個世界和研究這個世界,無論境況好或壞,我都把它當做一個可愛的存在對象去感受它,而不是只是被它影響。

了凡四訓讀後感

現在來談《了凡四訓》。這是一本家訓,由明朝一個叫袁了凡的人寫給他的兒子的家訓,也叫訓子文。袁了凡,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歲。袁了凡的一生命運,何年何月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中不中,甚至卒於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xx年的考試命運,考第幾名全被證實算準,直至遇到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一種化解命運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舉人,最後他還活到了七十四歲。後人把訓子文廣為傳播,因為裡面包含四個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訓》。這本書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歲時以他這一生的親生實踐去證明如何改造命運而寫成的一本書,告誡家人和後人怎樣去改造命運。本書包含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首先需要認識佛和佛學: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個明白人。凡夫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個糊塗人。佛法的修學就是學做個好人、明白人,還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是不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一生就沒有緣遇到佛法;你有這個機會遇到,證明你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緣。佛要勸導眾生要學佛,學佛就是學做一個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塗人。凡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與因果道理通達了明的人,這是聖人,在佛門稱為佛菩薩。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愛的教育,教導大家要捨棄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無條件的奉獻社會,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的人民。可惜現在的佛教被當做迷信了,人們拜佛求吉祥求平安求發財,然後又去忘記乾善事,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應該是要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樣去做個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誠心去行一切善,及時行善,日日行善,時常懺悔反思,努力消除業障,多修善緣,業障真正消除,只有這樣,求神拜佛所祈禱的事情才有靈驗。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從哪裡求,從真誠心裡求。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一切法象皆從你的心變出來的。佛曰:直心即道場;佛曰:境由心轉。因此,求變必須首先得心變。什麼是心?遠離前塵,即為汝心;心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維體不是心,思維只是妄心產生的一系列緣起緣滅的過程的一個變化環節而已,這仍然逃不過命格的束縛。佛曰"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為真心,識為妄心,分別心,執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這境界中,沒有相對,沒有對立,沒有大小,沒有形狀,沒有長短,沒有善惡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狀態。是什麼漸漸形成了複雜多變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別心,是執著心,換句話說是意識,因而漸漸產生了邏輯形式等等變化過程。然而,妄心,分別心,執著心,意識是怎么產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話說便是:相存相識相知相異相存,於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變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識也只不過是妄心的一種而已,妄心產生了分別心和執著心才產生了意識,意識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對穩定性,才出現了具象,具體,於是形成了物質。萬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靈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體現便是至善的狀態。只有先煉心修身養德,方能感化眾生,救眾生於苦難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禪定。什麼是"禪定"?心在一切境界裡,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禪定。時刻處於真心直心的狀態,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轉,因此起心動念不得不謹慎,一有惡念,立即打住,時刻保持一顆真心,只容納一切善心善行善德,愛一切眾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寬容之心去愛他,一定要生活在愛的世界裡,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災消福來。

再談立命之學。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運決定有,但命運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命數,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動念,容易產生妄心妄念,則逃不出這個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說命數變化不大,這樣容易被算命先生算準;然而只有極善與極惡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數,造成命運發生巨大變化,算命先生算不準。極善之人,日日行善,會將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極惡之人,日日行惡,會將命越改越差,損福,好命也會變壞。能被算出來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行善的哲學含義是:利人才是利己,萬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顆真誠心,毫無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會有福報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則仍然是處於一種妄心的狀態,得不到很強烈的福報感應。修善無所謂大小,只要心誠,帶著一顆真心直心行善,極小的善也能遍布虛空法界,心量大,則小善亦可為大善,所謂"量大福大"就是這個道理。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自然環境,正報是社會人心,表明自然環境的變化依然是隨著社會人心的變化而變化的。若社會上人心淳樸,善良,其居住的環境,自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在講,不僅人為的災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災害也是人造作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德性,往往能決定一個民族的福報和業障。

再談改過之法,包括四部分:改過之因,改過之根本,改過之方法,改過之績效。改過之因:人們都想趨吉避凶,避禍納福。既然懂得要行善來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麼?是改過。改過之根本:由心上改。過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改,或改得不徹底,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改過三要素:第一要有發恥心,第二要有發畏心,第三要有發勇心。知恥才立志改過,敬畏才願意去改,發勇才敢於去改。改過之方法: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佛家講有三種根性的人,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從起心動念處斷掉一切惡念;中等根性的人,從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論事,就事而禁之。改過之績效:改過積善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根據很多實例帶來了許多福報應驗。 如過在殺生,當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動物都有靈知,物質是有界限的,但靈知是沒有界限的,沒有界限就是一體。虛空法界是我們心的體,也就是心顯現出來的樣子。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樣子,就是眾生、國土、自然現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難覺察到虛空法界是與自己一體,正因為它本是一體,所以一切眾生彼此之間都有感應。感應的靈敏度與眾生的清淨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淨,感應的靈敏度愈強。菩薩的接受感應能力非常靈敏,凡夫的接受感應能力差,差別在於兩者的心不同,一個是處於真心,一個經常處於妄心狀態,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在哪裡,長什麼樣。

接著談積善之方。《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本書引用十例證明,接著對善惡標準的辨明進行分析,然後對善惡的真假,是非,端曲,陰陽,偏正,半滿,難易各方面進行分析,對善惡進行評定。最後了凡先生舉出了以下十個例子說明了善事: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最後,想談下陰陽,這是我蠻感興趣的。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最後講謙德之效。講述了"滿招損,謙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的古訓,並舉出五個例子,證明了虛懷若谷之人,必有福報。有的人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日後便會有福。

佛學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道家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儒家"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與王的"心之所發即為意,意之所在即為物"都用不同語言表達了同一意思,表達了心與物的關係,揭示了宇宙萬物形成,存在和發展變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發展變化的奧妙!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

這段時間觀看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說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

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我還是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沒有現在這么亂,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於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

研讀過《了凡四訓》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雲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只知道認命,任憑命運的安排,非常消極被動。之後,在與雲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並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並教導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可以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現在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么,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知道謙虛的人,是多么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應該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四封家書,主題思想是告訴我們,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命運究竟如何能夠改變,書中主要是通過袁了凡先生如何在雲谷禪師的教導下,通過自己不斷的行善而改變原孔先生為他算定的命,來告誡世人只有不斷的行善才能徹底改變命運。一個常人很難做到沒有忽視亂想的念頭,那就會被陰陽氣數所束縛,也就有了定數。但是一個極善的人,有了做善事的力量,命運之定數就會控制不了他。當然極惡的人,定數也拘不住他,原本他可以享福,但是由於惡事做得太多,最後也享受不了了。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的行善,什麼是善?要行善,首先要有改過之心。要改過要先有發“羞恥心”。沒有“羞恥心”的人,經常沉溺於美酒佳肴、賭博、賣淫嫖娼等等卑劣的行為,也會失掉人格,和禽獸沒有兩樣。上次跟有人在聊因果報應的時候,提到一點現在很多人在外面亂搞性關係,我提到:今天他搞其他人,假設哪一天他的親人或者他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受到報應,他會有什麼感受?有時候,真的是會報應在他身邊的人或者他自己的身上的。

改過,還要有畏懼的心。佛家常言道:三尺頭上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很多時候,我們自欺欺人,感覺自己做的事情很隱蔽,沒有人知道。其實,這個道理古人在《掩耳盜鈴》中的道理應該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了。說到這個,我想起南懷瑾大師曾經說到的,現在很多人,亂搞男女關係,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在做那種事情的時候,有很多幽靈在旁邊等著投胎呢!有成千上萬的幽靈在看著你們做的事情。

改過,最後還要有毅力、有勇猛之心。我們人很多時候都比較懶惰,有了過失得過且過,沒有毅力。要改過,今天發現了過失,今天就要立馬去改,不可推遲到明天,因為明天又復明天了。

行善,只有改過之心是不夠的,還要去做一些善事。行善的事情很多,按照袁先生的概況,大概有下面十種: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那么做這些事情是不是就一定是善呢?未必,中鋒禪師認為:做多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若是你做的事情,可以使別人得到好處,即使罵人、打人,也是善的;如果是為了自己,就算你是恭敬人,禮貌待人也是惡。

也許你是一個唯物者,認為我迷信或者在瞎扯蛋。當然不會要求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因果報應或者幽靈的存在,因為這個東西我自己也講不清楚。我們先來做這樣一個分析,善事有分為陽善和陰德,所謂陽善就是做的善事是被人知道的,所謂陰德是所做的善事是不被人知道的。接下來你細細想一下你做了很多善事會怎么樣?如果你做的很多是陽善,今天你幫助那么多的人,哪一天你落難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人來拉你一把的。當然我們做的善事主要不是為了這個,但是有些人還是有情的。再說,你做的陰德,那么沒有人知道你做的善事,你堅持做了,你的人生境界已經到達一個很高的層次了,你的心態也相當的好。對人生的得與失你也不會去計較很多了,這樣的情況下你還不會快樂嗎?從這兩點來說,我是贊同行善的可以改變命運的。也許我的論點或者論據不是很充分,觀點是片面的,但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不在於你這輩子是否轟轟烈烈,而在於有沒有意義。多行善的人生我覺得會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