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後感作文精選

《無聲告白》講的是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無聲告白讀後感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看完之後,總覺得想寫點兒什麼。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明白是不是華裔的骨子裡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個性渴望“成功”或者藉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讚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資料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為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出戲”。

中國人個性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寄託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複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就應讓他自我發現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民眾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就應還是能夠做到的。從這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無聲告白讀後感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麼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么的“與眾不同”。之後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後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後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復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那裡,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畫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畫,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么深,懷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么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

《無聲告白》國中讀後感

故事以莉迪亞的死拉開序幕。

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

這本書里,有母親瑪麗琳終其一生也沒完成的夢想,雖然也掙扎過,但沒有結果。這也是促成莉迪亞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親詹姆斯從小受到的歧視,沒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裡有朋友更重要一些。還有喜歡天文並努力實現自我夢想的哥哥內斯,一向想得到疼愛卻飽受忽視的妹妹漢娜,以及讓莉迪亞看到另一種生活的傑克。

那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他們都飽受生活帶給他們喜與樂,苦與悲;他們都肩負著別人對他們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由整理]

故事的情節緊湊連貫,跌宕起伏,讓人沉浸在其中。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活在別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長輩總是不期望我們走一些他們走過的彎路,也期望我們能實現他們未曾實現的夢想從而彌補他們人生的遺憾,我們雖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卻在愛的牢籠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們寧可讓自我委屈一些也不願意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可這只是我們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很難堅持到最後。

好在,故事的最後,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許,我們還在掙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麼,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麼。

或許,我們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麼,可現實中有太多的羈絆。

別太糾結,別太聽信別人,能夠聽,但別全信;誰也不是你,誰也不能替你過一生。也別再為那些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找漂亮的藉口,想做就去做了,過了這個時候都不是最好的時候。

那些愛我們的人也會願意放手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