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娜的邀請》讀後感

直到第67章開始了進入“生而自由”的大門,可是這個命題是最虛偽的,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一個人,從來沒有真正地自由過,因為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受著現實世界、遺傳基因等各種因素的約束,我們潛意識地尊從著物理世界的因果律。性格即命運,也間接地說明了自由的局限性。最精彩的一段來自於第68章的第一段:莫非其實他便如這水,被拘在一條淺淺的溪流里,等待著自然規律的一聲令下,他便要蒸發成風暴中的一縷雲彩?

這種宿命論的思想讓我想起了尼采關於自由意志的論述。而尼採在第70章出現了:“莉娜和尼採在打羽毛球。尼采極度好勝。“我又贏了一局。”他得意洋洋。”這本書出於一個女作家的筆下,因此就有淺顯平淡的調侃,例如,“維根斯坦發出狗吠般的笑聲”。書的最後,所有的哲學問題在本的身上實際上變成了一種本能的愛,這種對莉娜的愛讓他決定:哲學使生活變得美好了。所有的哲學問題其實在具體的生活中是無關緊要的,只有愛,這一種最崇高的本能,才是哲學的最終歸宿。這樣想著,我合上了書,然後到廚房給兒子做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