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讀後感

劉玉函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大連學者群的著作《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對現代社會管理中的“無為管理”藝術作了詳盡的介紹和論述,該書以豐富的理論,生動詳實的案例,精闢獨到的語言,深深地吸引了讀者。尤其是無為管理與素質教育理論結合而產生的“無為教育藝術”,使我深受啟迪,如同為我的教育和班級工作點亮了一盞明燈。 一.“無為”管理理論內容

高科技時代、資訊時代、改革開放的時代,使人們的社會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廣泛、深刻的變化。現代社會管理的發展趨勢是:給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時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覺、更嚴的自律。“無為管理”這個概念的誕生,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它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無為思想體系與現代管理科學體系在一定歷史條件與機緣下水到渠成的融合”,是一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嶄新的管理學科。[1] (一).“無為”管理的核心理論 現代管理學認為,管理的職能就是控制。因此,現代管理學無法理解什麼是無為,它只能主張有為。西方學者翻譯《老子》,通常把“無為”譯成non瞐ction(無所作為)或者inactivity(不活動)。他們一直都很奇怪,無所作為怎么能達成管理的績效呢? 來源於中國古老文化的“無為而治”,屬於道家主張的無為管理,推崇“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方式。老子所謂“無為”並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極觀望或無所作為,而是應該效法道在化育萬物中的作為:看似無為,實質上無所不為。這就說明管理者的管理行為要以一種無聲無息的自然方式展開,其依據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此之外,無為管理最形象的概括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治”,指管理者要積極進行管理,而不是不管理;二是要求管理者儘量減少管理活動,就像烹飪小魚一樣,翻動多了,小魚就會爛。西漢初年道家思想經過改造套用到社會管理活動中,結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道家的無為管理實質上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少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二).“無為”管理的哲學基礎 “無為”管理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代管理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無”與“有”,“主導”與“主體”各是一對對立的哲學範疇。 從哲學基礎上來認識“無為”管理藝術,首先要正確認識“無”。 老子指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兩者同出而異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顯然,老子闡明的“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無”是潛在的“有”,“有”是顯現的“無”。無和有是事物兩種存在表現形式。無、有合二而一,融為一體,相伴相隨。如,無更多的限制,則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異名。 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有許多“無中生有”的生動寫照。如白居易詩中所寫“別有幽愁怨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魯迅詩“萬家墨面沒篙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與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音樂家說,休止符比任何一個音符的含義都豐富,一首名曲要善於使用休止符。《國歌》的樂曲空半拍起,正是對“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最有力的呼喚。有人評價王羲之的書法藝術為“無聲而有音樂般的輕重疾徐,無色而有圖畫般的光輝燦爛”。以上所說,不僅是無中生有,甚至是無勝於有了。 縱觀世上萬事萬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屬於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甚至聽不到的無形無象的事物。前者人們比較熟悉,也研究較多,而對無形無象的事物,則研究難度較大。比如,人體經絡是客觀存在,但看不見,摸不著。針灸專家祝總驤教授受周恩來總理委託,帶領一課題組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運用多種科技手段,才驗證了人體經絡線與古代針灸銅人所標畫的一致。又如,“黑暗”一詞,黑是一種可觀的顏色,而暗則是一種視覺和心理的感覺。漢語中此類結構的詞還有許多,象“光明”、“聲音”……語言現象反映的是生活現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傳的,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或者說,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思維學家專門提出“意會思維”進行研究,是很有道理的。漢語成語中“不可思議”、“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規思維有不能達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日“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 真正懂得了“無”、“有”之間的關係,才能明白老子所講“無為”的含義。 老子指明萬事萬物發生髮展的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不為,也不是消極無為。“無為”的正意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無所不為,沒有辦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這裡,“道”和“無”是同一個意思,是通用的。所以“無為”即是“道為”。道,揭示的是規律。無為,即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無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是最高的法則。“無為”,即“無背道之行,順自然而為”。漢字把“人”“為”合而為“偽”字,不正警示人們背道的人為是虛假的嗎?只有“道”、“自然”才是真。要去偽求真,則需“無為”。柳宗元的名文《種樹郭橐傳》中以種樹講哲理,種樹高手“能使樹活得長,長得快,不過是按照樹生長的自然規律,充分適應它的天性而已”並不是人的能耐。這是“無為”思想的生動說明。 二. “無為”教育藝術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