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戀》讀後感

壁爐里熊熊烈火燒得正旺。窗外冰涼清冷的微風蕩漾在初春的校園裡,殘雪只剩下冰塊狀,這裡那裡地分布著,和煦的陽光帶回了搖晃的野雁,到處漫步覓食。我蜷縮在星巴克角落的沙發里,融在1980年代的美國鄉村歌曲與濃郁的咖啡香氣中。一切都很不一樣了。

一陣風吹來,大門外走進一家人,走在最前頭的是個小女孩,那微卷的褐發、大大的眼睛、圓胖矮小的身軀,好像她。

她像這個小女孩這么大的時候就在鋼琴前埋頭苦幹了。我像她這么大的時候在做什麼?我努力地回想。片段的記憶里,在家門外吃沙喝土、騎馬打仗;父親的疼愛、母親的懷抱,到處都是安全堡壘。

為了找資料,我又去了趟圖書館,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鋼琴之屋”已不復見,只剩下一片草丘和幾棵大樹。我在圖書館裡,耳朵聽著她各時期的錄音,眼睛看著一張張她幼時、少年、成年的照片和剪報。數十年的人生,壓縮成連串聲影。我思潮起伏,有些透不過氣來。

一切都真實得如昨日之事,卻已久遠。那晃蕩著雙腳彈琴、有著甜美臉龐的小女孩如今已80歲。人生中所有好的,不好的,快樂的,不快樂的都已過去。歲月悠悠,無情卻公正。輝煌人生或失意人生都會過去;成功得早或成功得晚,也會過去。想必她很早就悟了這點。

她~露絲.史蘭倩絲卡,1925年1月15日出生於美國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父親約瑟夫.史蘭倩絲基是美籍波蘭裔小提琴家,母親桃樂絲.戈德凱恩德的父母是來自波蘭的猶太后裔。史蘭倩絲卡的父親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傷及手腕,無法成為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便計畫由他的第一個孩子來完成他個人在音樂上的偉大目標。史蘭倩絲卡就是這個不幸的孩子。

她3歲半便開始接受父親每日九小時的嚴苛訓練。4歲演奏第一場鋼琴獨奏會,5歲全家為了她的音樂教育移居德國。因為父親嚴厲的督導與歐美兩地眾多名師的教導,她於6歲在柏林,7歲在巴黎,8歲在紐約成為一顆閃亮的新星。各地的邀約讓她的年薪高過當時的美國總統。金錢使父親的偉大理想變了調,在他錯誤的引導下,史蘭倩絲卡面臨青少年時期痛苦的自我迷失。15歲時與父親決裂,自舞台上消失,更於19歲離家出走,與喬治.伯恩結婚;這段婚姻於1955年結束。

自15歲起,經過十年演奏生涯的中斷與自我價值的探索,她慢慢地明白,音樂乃是她個人生命的延伸,與人有心靈交流的演奏是其生命存在的價值。1953年,28歲的她,在歷經艱辛後終於尋回自我,獨立而勇敢地站起來,再度成為世界級的鋼琴演奏家。

1964年,由於繁忙的演出造成健康嚴重的耗損,她接受了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音樂系的聘請,任駐校藝術家,開始了演奏與教學並重的生活。三年後與該校政治系教授詹姆斯.克爾博士結婚,這是她幸福美滿的第二度婚姻。30多年來,她精湛的鋼琴演奏與完美的教學理念為她帶來無數獎項。XX年,克爾博士去世一周年,史蘭倩絲卡由南伊利諾伊大學移居紐約,受邀至曼尼斯音樂學院演奏,應聘為朱利安音樂學院及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講座,並於XX年10月至台灣東吳大學任客座教授一年。

雖然汲汲營營的父親曾為她打下良好的鋼琴演奏基礎,但是揠苗助長式的教育,卻讓她失去了珍貴的童年,失去了可以揮霍玩耍的權利,最後甚至失去甜蜜的親情。她曾感慨,若再晚十年出道,成就也依然可以閃耀。其間中斷的十年,她了悟自然運行有其一定的規律。艱苦的摸索帶進了藝術的深刻;她,終於順著人生的軌道走出自己的路,頓悟了藝術家的天職,那是物換星移下永存的真理,也是支撐她繼續人生的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