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讀後感

至於盧梭所說到的對朗拜爾西埃特別的感情我覺得蘊含了一種戀母情結。盧梭出身喪母,在父親和姑姑的撫養中長大,自然對這樣一位“有母親般慈愛,還擁有母親般的權威”的老師有著更複雜的感情,渴望被關注、被愛是每個人的天性,尤其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孩子,因此,朗拜爾西埃小姐打他的時候他產生了快感。盧梭很大可能是這樣的情感需要,至於後來與華倫夫人發生關係後所表現的出來的負罪感大都是這種情感混在其中。此外,性早熟也是盧梭存在的,對於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來說,書本早已對他的心智啟了蒙,這也許是他特殊心理形成的原因吧。

盧梭在《懺悔錄》中的大膽坦率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德烈·莫洛亞為1949年法國勃達斯版<懺悔錄>寫的序言》提出了這樣觀點:

但是這裡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這種坦率的目的是引出盧梭在性的方面的態度和表現而已,而這方面的坦率恰恰又是某種形式的暴露癖。寫自己樂意去做的事,這就使他的放縱行為有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自己也因而感到分外快樂。在這一題材方面所表現的恬不知恥使那些和他是難兄難弟、共染惡習和一丘之貉的讀者同他建立起密切的關係。(p626)

事實是什麼,除了盧梭,沒有人知道,大家從心理學等等方面猜錯也是挺有意思的。弗洛伊德的理論應該可以深入解剖,可惜我還沒有機會去閱讀相關書籍。

二、盧梭當學徒時的逃跑

很明顯,盧梭的逃跑,離開家鄉,並不類似其他小孩的離家出走,其他小孩的離家出走是叛逆期的最具誘惑性、冒險性、帶有懲罰父母高壓政策的勇行,是對現實生活的無聲行動抗議,宣告自己已經成年,有自己的思想,最終多數是以孩子們的勝利告終。而盧梭是徹底要逃離當學徒的打罵了,當然其中也有讓他父親擔心的理由,在懺悔錄中他後來也是提到其父親只追他到半途,語氣里的委屈也是有的。但他是一個衝動性的人,“當我由於空間而計畫逃跑的時候,心裡有多名悽慘,但是在一旦實行這一計畫的時候,心裡反而覺得十分愜意。”(p41),逃跑終於讓盧梭“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了”(p41),而從這可以看出,盧梭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討厭的事物,他的這份勇氣也預示了他將來面對所有責難時的堅強。追求自己信念的他得罪了敵人、朋友,但他也毅然走下去,堅持自己的信仰,偉大的思想家總在磨難中產生。

三、盧梭與戴萊絲

戴萊絲·勒·瓦瑟陪伴了盧梭差不多下半輩子,這位做洗洗縫縫工作的善良女人雖然沒有太多的智慧,盧梭卻“第一次看見這個姑娘出現在餐桌上的時候,就特別注意她那種淳樸的風度,尤其是她那活潑而溫柔的眼神,我覺得是無以倫比的,”(p311)盧梭與戴萊絲有沒有真正的愛情?這種愛情維持了多久?這種愛情最終化為了親情?這些都很難說,起碼在《懺悔錄》裡面沒有詳細的說明,僅僅是盧梭單方面的描述是很難下結論的,只有當事人戴萊絲才有發言權。

盧梭也說:“我最初的用意還是想給自己找一種消遣。”p314“說到底吧,我需要有人來接替媽媽:既然我不能再跟她一同生活了,我就需要有個人來跟她的學生一同生活,並且我能在這人身上發現她曾在我身上發現的那種心靈的質樸與柔順。”(p314)人總是渴望幸福的,盧梭也不是怪物,戴萊絲給了他無限的家的幸福和幫助,為其生了五個孩子,在每一次“逃亡”時留下了整理衣服、書籍,晚年照顧疾病纏身的盧梭等等。在《懺悔錄》里我們可以知道盧梭的想法,但遺憾的是我們對這個善良的女性的思想一無所知。盧梭在《漫步遐想錄》中追憶華倫夫人(沒寫完就猝然而逝),卻沒有寫到戴萊絲(盧梭在那時已經與戴萊絲結婚),只用我的妻子稱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