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讀後感

在此書里,我們只知道盧梭自己眼中的自己,別人眼中的盧梭是怎樣的,卻不知道。盧梭與伏爾泰、狄德羅、格里姆、以及諸夫人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當時思想混亂、條理不清晰、急於為自己辯護、有精神錯亂傾向的盧梭沒法給我們詳盡的描述,要真正評價這位偉大思想家,需要參考的書籍還有很多,但盧梭在法國歷史上、文學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拉·羅什把她(戴萊絲)帶到府里來了,什麼話也不對她說,她原以為我已經走遠了,一看到我,她就一聲尖叫,撲到我的懷裡。啊!友情,心靈的契合,習慣,親密!在這甜蜜而又慘痛的一剎那間,我們在一起度過了那么多幸福,溫馨,安謐的日子全都湧上了心頭,使我在近十七年幾乎沒有一天不形影相隨的生活之後,更深切地感到第一次別離的錐心之痛。(p546)

四、盧梭與自然

無疑,自然成了盧梭最好的朋友,成了盧梭最後的精神棲息地。在《漫步遐想錄》中這種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現實生活中受盡人情苦難的他,在自然中寄託了自己的精神思想,自然不會拋棄他,不會背叛他,不會暗中中傷他,在自然的懷抱中他有無限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自由地散步、自由地思考,沒有人給他壓力,也沒有人限制他。人世是如此的可怕,他很自然地選擇了逃避作為保護自己的手段,況且當時他也不得不“逃避”。在發表了《愛彌兒》後到處被通緝、如喪家之犬一樣從這個地方被趕到那個地方,無知的小民用石子砸他的房子,在經過種種的迫害和不被諒解後這位思想的先驅者終於感到他的“一切努力全都歸於無效,徒然自苦而一無所得,於是決心採取唯一可取的辦法,那就是一切聽天由命,不再跟這必然對抗”(《漫步之一》),從而得到了內心的安寧。盧梭在“和諧的大自然的撫慰下,處於心曠神怡的境界中,陶醉於廣闊無垠的天地之間,感到自己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跟整個自然打成一片。”(徐繼曾語)可以說,盧梭站在了世俗之外、自然之中思考人生,他對人生的淡然有一種來自一種道德的、理想的、形而上的優越感,看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到死亡“天下”卻什麼都帶不走。看到世人為利益斗得傷痕累累,卻忽略了品味幸福和快樂,盧梭自然就把他們當作舞台上的角色,蔑視世人、也悲憫世人。盧梭站在自然中與上帝同在,他在與上帝的高度上觀看人生的過過往往,他與自然之神同在了。

自然陶冶著盧梭,給他安適處,給他養分,而盧梭也深愛著時刻保持本色的、寬容的博大的自然。這種寄情山水的情懷在中國魏晉時就出現了,用道家的話來說就是盧梭“出世”了。但盧梭真的忘卻了世間所有的事嗎?答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了。

“有一切理由這樣想:盧梭在人類思維存在缺點所許可的限度里說出了真話——他的真話。”(p634)

注釋:

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漫步遐想錄/(法)盧梭著;徐繼曾譯——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