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我心中》 讀後感

今天,我在網上看了,《孝在我心中》。

我感受最深的是:

汪貴仙的眼睛濕潤了。幾天后,她將外婆接到了海口。儘管業主免了她的房租,但除了課餘時間打工有一些收入外,汪貴仙並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日子過得還是比較艱難。儘管如此,每個星期,汪貴仙總要想辦法買點肉給外婆增加營養,而她自己,卻總是推說不喜歡吃肉,把好的菜都夾到外婆碗裡。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原來連站起來都困難的外婆,現在竟然能穩穩噹噹地走路了。

為了讓外婆開心,汪貴仙再忙也要擠出一些時間帶外婆到周邊走走。她帶外婆去過公園,去過熱鬧的商業區。外婆很高興,時常在人前說:“我這個外孫女啊,孝順!”

帶著外婆讀書,畢竟是很大的負擔。有人問汪貴仙對此有什麼想法,汪貴仙想也沒想就說:“外婆的舐犢之恩深似海,我們一生都難回報。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不管日子有多艱難,我絕對不會讓外婆離開我,不會讓外婆受委屈。”

在黃來女的細心照顧下,父親的病漸漸好轉,說話逐漸清晰流暢,並開始下床走路。黃來女不時扶著父親到門口大樹下乘涼,給父親扇扇風、講講笑話。同學隔三岔五地到她家來聚餐,大家每次都買很多菜,小小的屋子裡,充滿了歡聲笑語。陽春三月,櫻花正艷。黃來女攙扶父親一起來看櫻花,同學爭著相伴,一路談笑風生。黃來女鼓勵父親說:“爸爸,今年我攙扶你來看櫻花,明年你可要爭取自己走著來啊!”

黃來女這個願望,在父女倆的共同努力下,果真實現了。第二年的陽春三月,一個晴朗的日子,黃來女攙扶著父親走上了櫻花大道。武大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劉昊同學,為他們義務講解武大的百年歷史。黃爸爸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從櫻花大道到理學樓,從人文館到珞珈山,美麗的校園留下了父女倆的歡聲笑語。

父親得的三種病都是頑疾,需要長期治療。對此,黃來女早做了足夠的思想準備,她說:“不管怎樣,我都要把爸爸的病治好。今後無論走到哪裡,我都要帶著爸爸,和爸爸生活在一起。”

對於幫助過自己的人,黃來女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她默默地許下心愿:要照顧好父親,優秀地完成學業。日後,在有能力幫助別人時,我要盡力地去幫助更多的人,永遠將愛心傳遞下去.

夫和婆婆不同意,張建霞不再做聲。家人的好意讓她覺得自己更應該義無反顧。她瞞著家人,一個人勇敢地去抽血做了化驗。化驗結果出來了,醫生說,她是o型血,而且從各項指標看,可以為公公做肝移植。聽到醫生的解釋,她心裡感到很高興。現在不用再等肝源了,用自己的肝就可以救公公,公公有救了。

可是,當丈夫和婆婆知道她可以為公公做肝移植手術時,並不像她那么高興。婆婆當時就流了眼淚,她說:“建霞啊,你能有這個心婆婆就知足了,怎么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只有你一個閨女,況且孩子還小,你要有個好歹,咱家可怎么辦?你父母怎么辦?不行!”公公也堅決地搖頭:“不能讓兒媳婦捐肝!這病怎么也治不好的,我不治了,回家。”

張建霞動情地勸說道:“爸、媽,別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輕,恢復起來也快,你們不同意,就是不把我當自家人。如果因為沒有肝源我爸不在了,我能給爸捐卻沒捐,這輩子我也不能心安啊!”說著說著,張建霞流淚了。公公、婆婆、丈夫也都流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