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天祥《正氣歌》有感

錢遜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說過:“一部四千年中國史,正是一部浩氣長存,正氣磅礴的中國史,不斷有正氣人物、正氣故事。故使中國屢仆屢起,屹然常在。”中華民族有這么一種正氣支撐著整個民族的發展。雖然中華民族經歷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難,但是民族正氣最終能夠戰勝困難,發展壯大”在歷史上,不斷有正氣的故事、正氣的人物出現。我想舉文天祥的例子來說明。文天祥在歷史上代表著我們的愛國傳統和民族主義精神。他堅持抗元,堅貞不屈,最後英勇就義。他寫的《正氣歌》很好的體現了他當初為什麼要那樣做,也能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民族精神。

我們怎么樣才能保持這樣的品格呢?就是我們不應該去計較個人物質生活是怎么樣的美好,而是要符合個人的理想,對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獨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齊國的史官,他秉筆直書,不為了權勢而放棄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所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是說“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精神生命的價值高於物質生命,物質生命並不是最高的價值。實際上,古今中外一切先進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質生命放在第一位,我們人類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這一點,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華民族一個突出的精神,是我們愛國主義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後在自己的腰帶上寫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這些從哪裡來呢?就是從先賢傳統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從孔孟傳統文化中得來的。“惟其義盡,所以仁至”,他一輩子都在追求這一點。孟子講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就是要不斷積累,才能達到浩然之氣。文天祥就是這樣做的。這說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反過來,這些事跡是怎么流傳下來被後代繼承的呢?靠文化的積累,靠我們的史書,靠文學以及其他的發展。他們的思想體現在他們的詩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正是這些,讓民族精神不斷的延續發展,被後人所傳承。如果我們把這些都丟掉,不學歷史了,或者歷史不去講這些東西,只記載生產力怎么發展,階級鬥爭怎樣進行,這些就都不為人知了。我們也應該認清我們現在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進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難所在。現在要從頭做起,要告訴人們傳統講的是什麼,有些什麼東西,然後幫他理解,讓他去選擇,這是個非常非常艱巨的事情。

在今天,這句話就具有了及其豐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種豐富的內涵,當然,我們所說的大氣同孟子的“浩然之氣”不盡相同的但讀書的過程無疑是境界宏大的階梯。如果說文章是社會生活、人類情感的載體,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見解、才智、素養的反映。清沈德潛說:“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閱讀的視野決定寫作的視野,閱讀的品位決定寫作的品位。讀書的過程是吸納,也是接受心靈的沐浴。讀屈原,我們怎能不為他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志向感染?讀司馬遷,我們怎能不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為他的非凡成就讚嘆?讀霍金,我們讀出了蘊藏在他那枯槁軀體裡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讀林則徐,我們讀懂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真正內涵。有了這種廣泛閱讀的積澱,釋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瑩澄澈、視野開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