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裡的小旅行》——阿蘭·德波頓讀後感

剛從捷運站出來,在這個初夏天氣偏熱的日子,四周圍都充滿了浮躁,越發不想在人多擁擠、忙亂無方向的人群里多呆,管那些人是要趕著上班、趕著談合作,還是趕飛機、趕動車,趕著去接孩子。我只想趕緊出捷運站透透氣。

很多機會吧,我們會“浪費”一些時間在候車室等汽車、等火車、等飛機,而很少有人會把這部分時間當成享受的時光。所以當我看到作者被邀請要在希思羅機場的第五航站樓待一個星期,並寫出一本書,我想他瘋了嗎?雖然這座航站樓是最新的旅客集散中心,位於倫敦頭號機場的兩條跑道之間,雖然能住在五星級酒店,但天天聽著飛機起飛、降落,我想這也並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吧。還暗暗擔心這一周能寫出怎么的文字來呢?倒是十分佩服邀請作者進駐的這家跨國公司,在忙碌嘈雜的年代,還願意投注資金從事一項藝術抱負如此崇高的活動。然而,我們成天的忙碌似乎就忽視了這裡面的某些東西,因此,我很感激通過阿蘭·德波頓的文字去感受另一種思路。因為這裡可以看到很多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戀愛、旅行、身份焦慮、美與醜以及分離與死亡的經驗等等。

整本書分為四個部分:進場—出境大廳—機場限制區—入境大廳,按照乘飛機的先後順序。這個看似枯燥的過程卻也有那么多故事。

一對情侶在熱情的擁吻。在遠處看似激情的行為,一旦走進卻發現是傷心欲絕的事情。非凡美貌的女生哭完,和男生對望,再看看時間,於是繞機場走了一圈,繼而走出了機場,卻買了點東西又回來了,互相餵著吃,看似永無止境的道別在時間面前毫無力量,女孩拿起背包,故作鎮定的跑下了走廊,衝進了安全檢查區。然而在登機前又再一次奔潰落淚。這時,相信很多人在同情這個美麗姑娘的同時也不緊想起了她或者他吧,反正我想起了;

在安檢處,第一次感覺安檢人員是多么苦逼的一個職業:他們得像驚悚小說家一樣,職責就是把人生想像得比實際上刺激一點,必須把所有人都當成歹徒看待。越是沒有危險的人,比如孕婦、兒童,越要懷疑,也不能對搜查的對象產生太多的好奇,哪怕多看一眼,少了多少美好;

還讓讀者認識了一位在機場做清潔工的安娜·瑪麗,她當初在音樂學校表現傑出,遠在家鄉的親友都以為她早已在英國成了知名的聲樂家……

再來看看那些行李們。我們的經歷中,行李提取處是一個很不令人開心的地方。曾經有個朋友說:地勤人員一般都習慣性的“扔”行李,多少發泄下工作的煩悶情緒。而在第五航站樓,對待行李的細心程度少有人能及,行李等待轉機,機器會輕柔的把它們帶到一間宿舍,放在黃色的床墊上,一個行李一個床墊,一點兒也不擁擠,任由它們懶洋洋的等待候機。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在機場有一個懺悔室。

作者問牧師:“一般人通常會在什麼情況下來找你?”

“找不到路。”

“他們通常是在哪方面找不到路?”

“噢,都是因為找不到廁所。”

“旅客應該以什麼比較有收穫的方式讓自己度過登機前的最後這段時間?”

牧師態度堅定,“應該把心思集中在上帝身上。”

“可如果不信上帝呢?”這樣的問題非常不禮貌。

“死亡的念頭會把我們推向對我們而言最為重要的事情,這種念頭會賦予我們勇氣,促使我們追求內心所重視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