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讀後感

這一長段有許多涓生的心理描寫,雙方一直按照心裡的猜測來對待對方,看似溫情,你為我想著,我為你想著。其實他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無論涓生心理活動是多么矛盾、掙扎、無奈,但他卻一直未向子君交流過,他們已經缺乏了最重要的關係──勾通。以至於後來涓生考慮著“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而且認為子君“她應該決然捨去”。在這裡他又是用了“認為”二字,他一向只是單方面地考慮了他的立場,仍是自以為是地代著子君去“安排”與她分手後的生活。“......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但這與你倒好得多,因為你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而結果的事實卻是子君只是勇往直前地奔向死亡。

可憐的子君面對這變故的到來,也“只有沉默”,我想在這個時候,以子君的聰明,她已經看出了分手是涓生希望的,要她勇往直前地離開他,也是涓生希望的,所以她選擇了沉默,以慣有的溫順成全了涓生的“偉大”,儘管她“瞬間便又蘇生......在饑渴中尋找著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迴避著我的眼”。她“尋求”著卻不敢看涓生的眼睛,因為她一方面想著曾經與涓生的恩愛,似乎還幻想著會有轉變的奇蹟;另一方面卻對涓生的絕情失望,恐怖地不敢相信,不敢直視這殘酷的真實。令到涓生在最後時刻也再次逃避“我不能再看下去了”,也只有在這裡,涓生似乎還存著一些良知,最後卻也被小品文的登出給擠兌了。

而子君在默然中成全了涓生翅子的扇動,離開了。涓生卻只沉浸在“我預感到這新生面便要來到了”,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和諷刺啊,一個是死,另一個卻是新生。涓生這種近乎輕鬆的心態,令到我認為他後來對子君死的懺悔都含著虛偽的成份。再則,在子君活著的時候,他已經看到了子君的死。而當有人告訴他子君確實死了時,他卻驚得沒有話,還不自覺地問是否是真的?可見子君離開他後,他並沒有真正為她的處境為她對他的全部的愛分析過。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像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於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恆,“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天,漸漸發白了,脖子有些酸,手敲得有些僵硬。這篇讀後感寫得特別慢,寫著寫著總是會停下來出神地體會一下他們的意境。我在個人感情里似乎偏向著子君,更多的是在遣責著涓生,我腦子裡一直閃現著最近一部電視劇的題目《與愛同生》。而子君在她離開人世的那一瞬間,是否也念過這個詞呢?與愛同生!多么富有震憾力的堅強。

而涓生的愛情用現代化簡單的詞來概括,那就是,由衝動的愛開始再由理智的現實來結束,如此看來,在今天這個社會似乎也無可厚非呢?

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鑑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