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後感(共10篇)

讀《戰爭與和平》很舒服,不僅因為作者語言描寫上的順暢,更在於從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從我自己看來,作品之所以有價值閱讀,可能就在於作品能夠給予顯示以啟示,無論這種啟示是正面的借鑑還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爾和安德烈有過一場爭吵,他覺得安德烈只是為自己活著實在難以理解,他在共濟會的影響下,認為應該努力求得自身淨化,為他人,愛鄰人。從這裡,隱約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養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書中關於戰爭的描寫,也有很多和中國人體驗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參戰受傷之後,想到了家裡的好,發出了我為什麼要到這裡來的疑問;安德烈也對自己參軍作戰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到底為誰作戰?這樣的一些思考在中國同樣有過發展,中國人也有所謂“一將功成萬古枯”的嘆息,也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於書中多處可見的關於人民戰爭、游擊戰爭十分純潔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讓人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生死危機關頭所發出的“救亡圖存”的最強音。更有甚者,戰爭幾近結束之時,面對軍隊大量的減員,書中竟然會有“剩下的全是菁華”的感嘆,抑或是振奮人心,一掃頹氣的激勵,這種種不能不讓人想到長徵結束後毛澤東對於中國紅軍的種種描述。

這本書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關於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聯想。50、60年代的翻譯文學已經內化在中國現代傳統之中,不知道中國的讀者們是否從這些翻譯的經典中看到了我們久遠的傳統和不久前這個國家有幾許相似的經歷;甚至於再往年推,革命戰爭年代的人們讀這本小說是不是從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國革命學習的地方;再往後,80年代的人們熱衷於讀這些經典,比如說戰爭與和平,其中是否也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並引發了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國現代傳統,也即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和現在有什麼關係?這其中是否還有一些可以作為精神傳統滋養下一代?”從第一個問題看似很自然地過度到第二個問題,然而我不認為這樣,甚至於如果把這兩個問題過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會影響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如果這么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響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種種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討論的範圍也即那些文學經典,是否還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鑑學習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就要反思為什麼包含了很多經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廣泛興趣?當然可以我們可以說出很多諸如社會急速發展,誘惑越來越多之類的理由,但是對文化問題的反思可能並不能僅僅局限在對政治、經濟問題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戰爭與和平》這些經典之中發現一些我們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能不能從現代的角度對這些經典進行再解讀,重新發現或者重新認識一些對於我們有啟示的東西。由此聯想到近年來頗熱的“國學熱”,無論這種國學熱是炒作出來的,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熱,既然這股熱潮能夠出現,就說明了社會上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我們存在的問題,並且希望能從我們的傳統中尋求解決之道。當然,有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國學熱是在西方知識結構框架中對國學的解讀,並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國學。我覺得即使這樣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使我們不能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趨勢,我們同樣能夠重新發現我們自己的傳統。推而廣之,對於《戰爭與和平》這些曾經影響過我們或長久或短暫歷史的作品,重新解讀的意義也在此: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

再回到作品本身,從書中大段關於舞會的描寫,對於人物心理的描寫,對於景物場景的描寫,很明顯的顯示出托爾斯泰在這方面寫作的得心應手。在讀刺蝟與狐狸之前,雖然覺得書中大段所謂傳教式般的議論很是枯燥難讀,但並不覺得這是此書的敗筆,甚至覺得是自己素養不夠,才導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檔次的“精華部分”。當時就是這么認為的,所以13日上課的早上還特地將第四冊最後關於歷史的探討重新細讀了一遍。由於水平的局限,並不能發現其被貶低的原因。單從表面來講,托爾斯泰舍長就短,顯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很明顯與作者的危機意識緊密相連。這一點可能跟魯迅等文人頗為相似。張承志在《魯迅路口》的散文中,認為魯迅不走“純粹的文學道路”的願意在於魯迅的“良知”。張的觀點有偏頗的地方,但是還是很清晰的表達了魯迅以及魯迅之後的一大段時期,社會需要思想,中國需要思想。《戰爭與和平》在中國的流行,其中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因素。毛時代的人人都可能成為哲學家,這時間的人當然需要思想,於是《戰爭與和平》流行;從一些80年代的回憶文章特別是對於80年代大學生活的回憶文章里,很容易發現有過一段詩意的時間,結詩社、讀尼采等等,對獨立思想的追求,於是《戰爭與和平》流行。90年代之後,人們不再需要詩了,好像獨立思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於是通俗的文學取代了經典,也就是課上所說的,突然發現現在的人不讀“《戰爭與和平》”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對這類文學作品的重新解讀,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或許還有對社會重新啟蒙的意味。

八年級寫暑假讀後感範文: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暑假裡讀一本好書,對於我們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喔~八年級寫暑假讀後感範文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八年級寫暑假讀後感範文: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巨著,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18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當我讀完這部巨著,我的心情卻變得無比沉重,思緒萬千。曾幾何時,全世界人民團結一心,和平之花已悄然怒放。然而,在人類極度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在戰爭與和平之間,有的國家卻全然不顧地選擇了戰爭。

3月,戰爭的火焰又再一次被點燃。利比亞政府和*武裝在境內發生多次火力對抗。*武裝多次向卡扎菲住所發動襲擊,造成許多平民喪身,血流成河,生靈塗炭。由於利比亞石油資源豐富,在境內的石油因戰火而停產,導致利比亞淪為眾矢之的。同時,北約為了控制珍貴的石油資源,頻繁的派遣直升機轟炸利比亞。炸彈就像馬蜂一樣傾巢而出,蟄得人們遍體鱗傷。可他們可曾想過利比亞的孩子們。他們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卻把孩子們拋在腦後。他們永遠也不知道那轟轟的炸彈聲響,會給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帶來多大的傷害。這創傷也許他們一輩子也不能痊癒! 也許他們一輩子也不能走出戰爭的陰霾!

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已經蕩然無存。清晰地記得,槍林彈雨中的一個小男孩,它雙手拖住下巴,痴痴地蹲坐在一個樹樁上面,眼睛裡早已失去了昔日理想的光芒,流露出無限的恐懼和痛苦。原本應該是快樂無憂的童年,而此時它仿佛只剩下了一架行屍走肉的軀殼,眼裡的淚水早已流乾。“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而他們的“王師”到底在哪裡呢?

戰爭是一個能吞噬一切的巨大黑洞,唯有世界人民團結一心,以和共處,才能讓它永遠消失,和平之花才能重新綻放。為了世界和平,為了世界上的孩子不再受傷害,我們在這裡高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

八年級寫暑假讀後感範文就到這裡了,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000字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戰爭與和平》是世界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不朽名著。小說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那氣勢磅礴、宏大複雜的結構與嚴整有序的布局。托爾斯泰以一天才之筆,遊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小說《戰爭與和平》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和別朱霍夫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線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初到二十年代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請看應屆畢業生讀後感網站為您推薦的這篇XX字的讀後感,希望您能喜歡。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小說,這部長篇巨製中,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小說從家庭生活場景和戰爭場面的描寫入手,站在巨觀視角,描繪了19世紀俄國的社會生活。

首先,小說人物處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戰爭與和平》多出運用對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語言來勸勉世人。並不寫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說中,有漸漸由有許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蛻變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比埃爾;也有在國難當頭只是仍然尋歡作樂,沉浸在奢華糜爛的生活中無法自拔的艾倫等貴族。

在描述他們的時候,作者是想通過描寫來表現自己心中美好的願景的,但是他還是會從一個人不成熟的一面寫起,這樣也更加的真實動人。也許有人會說,像小說描寫的比埃爾參加決鬥,娜塔莎甘願離家出走追求所謂的愛情是一種不好的,不應該寫的東西。那就有失偏頗了。我國近代的學衡派,觀點保守,他們也認為西方一些小說描寫一些社會中的負面信息,這樣是令人作嘔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細看小說又會發現,其實,在比埃爾參加決鬥之後,又描寫到他的對手其實在家中是個孝子,是個對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說中還寫到比埃爾在決鬥前後內心的鬥爭與掙扎……這寫情節真切地反映出,描寫不良的事情,有沒有經過作者自己的真實的、誠實的思考,托爾斯泰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有沒有經過這樣的思考是顯而易見的。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單純描寫不良的事情,而命運在之間穿插或者是引導讀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這樣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種宣揚腐朽、落後文化的載體。

描寫出他們漸漸“成長”的一面,這也使得小說的任務形象更加豐滿。小說中的人物娜塔莎據說原型是托爾斯泰的母親,但是在小說中,也寫到娜塔莎遇見所謂的愛情時迷失了自己,無法理性進行判斷,險些被惡人誘拐,差點就釀成大錯。比埃爾呢,在小說的上半部分,是一個貪圖享樂,脾氣暴躁的人,但是他通過各種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變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趨於完善,也許,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這部小說還在分析歷史的成因有不同於一般思維的特點,用哲學的角度分析歷史的成因以及歷史人物活動與歷史演變的關係,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種唯心主義的眼光片面地看待歷史的演變過程(小說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決定歷史進展顯然是唯心的、不合邏輯的),這又是它與其他小說不同的一點。悲傷而有冷靜,歡樂而不是風度。它從一個全面、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事,雖然這部小說被劃分在浪漫主義小說中,但我覺得,《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比較好的作品。

從小說的寫作方面,我想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畫方面,小說善於設定矛盾衝突來展現人物性格。《戰爭與和平》中刻畫了兩種人物,借用哈代小說的說法,一種就是靈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還有一類肉性人物,比如艾倫。這兩類人物,在平靜的生活中展現人物性格仍遠遠不夠,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更能濃墨重彩地展現人物性格並展現當時社會文化特點。小說通過這種漸進的過程給讀者的衝擊更加強烈,就像平靜的海洋親眼見到波浪時,還是會被那壯闊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說善於描寫恢弘的場面,給人以壯闊之美。和《德伯家的苔絲》相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德伯家的苔絲》描寫的故事情節屬於半封閉狀態,似乎與外界的聯繫很少,無論是某個小說人物遭到非議什麼的,都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對其產生非議,而不是所謂的“當時社會上”的人。這就有種不太真實的感覺。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或多或少會引起其他社會上的人的反應,而不是單純地只是幾個人在那裡發議論。我認為這是《德伯家的苔絲》在敘述中出現的不足。因為作者他已經將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較為真實的處理,而單單在社會環境這一方面處理成與世隔絕的狀態,顯然有逃避現實之嫌,就像在編織一個夢一般的童話。在《戰爭與和平》中,作者將人物的一舉一動放到“當時的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在給人真實感的同時,也是作品的意義更加特別。據說,俄國人是喜歡《戰爭與和平》的,因為他裡面塑造了別佳、安德烈等幾個安國人物形象,他們為他們的祖國拋頭顱,灑熱血,使得“戰爭”時期向“和平”時期過度,為當時的社會穩定作出了卓著的貢獻,宣揚了愛國主義思想。但是我覺得,愛國主義思想是一個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應該有的,而且,引申開來,小說這種漸進的敘述方式也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說中的人物別佳,他不在戰爭的場面中時,更多展現為是一個關心周圍人的人。當他請求參加軍隊時,當他衝鋒陷陣時,他展現出的更多的是愛國主義。我就在想,如果只會空談愛國主義,是無法達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養出愛國主義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時候就教育他關愛周圍的人,在他們長大後,自然而然會熱愛他們的祖國。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的話,那么,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幾乎無人能與之媲美的偉大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體裁豐富,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XX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欲望。

看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點滴感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8-13 字數:10244我看的是高植的譯本,曾也看過董秋斯的譯本。下面的有些評論是我現在後加上去的。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萊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動了我。“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36頁安德萊語)羅斯托夫伯爵夫人給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錢時(本人的說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經抱了她,並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們哭,因為她們是朋友,因為她們有好心腸;因為她們從小是朋友,卻為金錢這樣庸俗的事煩心;還因為她們的青春都過去了……但兩人的眼淚都是愉快的。(85頁)~徒的愛,對於別人的愛,對於仇敵的愛,比起一個青年的美麗的眼睛在像您這樣詩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價值,更甜蜜,更美麗。(這是安德萊公爵的妹妹瑪麗亞寫給她的朋友尤麗的信)(134頁)以上幾段所表達的只有一個字:“愛”。但也明顯地分類為兩種類型,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種是情感之愛,如兩位夫人的愛以及日常我們一貫所宣傳的那種類型;另一種則是我們生活中很少考慮到的,並且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很講求實際價值的中國人所不承認存在這種類型的愛。即瑪麗亞小姐所表述的這種類型的愛。這種類型的愛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憫人的雨果、熱情澎湃的羅曼·羅蘭等。尼考拉·羅斯托夫轉過身來,好象在找尋什麼,他望著遠處,望著多瑙河的水,望著天和太陽,天是多么美麗、多么蔚藍、寧靜而遙遠呵!夕陽是多么明亮而壯麗喔!而遙遠的多瑙河裡的水閃灼得多么親切而燦爛呵!更美麗的是多瑙河那邊遙遠的藍色的山巒,修道院,神密的峽谷,頂上瀰漫著煙霧的松林……那裡又寧靜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裡,我便什麼,什麼也不需要了,什麼也不需要了,”羅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這個太陽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這裡……呻吟,痛苦,恐怖,和這種不可知,這種匆忙……他們又在這裡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們一陣跑,它,死亡,就在這裡,在我頭上,在我周圍……俄頃之間——我便永遠看不見這個太陽,這個河水,這個峽谷了!……”(註:這是羅斯托夫上馬衝鋒之前看到傷兵後的感想)(210-211頁)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在他(註:安德萊負傷“臨死”前躺在奧斯特里茲戰場上)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有灰雲靜靜地移動著的天,沒有別的了。“多么靜穆、安寧、嚴肅呵,完全不象我那樣地跑,”安德萊公爵想,“不象我們那樣地奔跑、喊叫、鬥爭;互相爭奪炮帚,——雲在這個崇高無極的天空移動著,完全不象我們那樣的喔。為什麼我從前沒有看過這崇高的天?我終於發現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這個無極的天,一切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天,什麼,什麼都沒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沒有的,除了靜穆與安寧,什麼也沒有。謝謝上帝!……”(399頁)以上內容我覺得是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內容了,這種體驗並非僅僅是看破紅塵,而是對一種永恆的禮讚。對一種寧靜,安詳,遼遠的憧憬。是對幸福的終極定義。 這段內容對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使我從此一改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而升華到人類的良心上來感覺世事了。莊嚴、蔚藍色的、寧靜而悠遠的天空,超脫於人類所有痛苦、歡樂之上的永恆和安寧,只有它才是我內心深處真正的精神寄託。1984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陰今天看完了《戰爭與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爾斯泰呀!儘管我在有些方面極不贊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啊,瑪利亞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說,並且扔掉了鑿子(輪子因為慣性還在鏇轉。瑪麗亞公爵小姐很久以後還記得這個漸漸消失的輪盤聲,這聲音在她的記憶中和後來所發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萊公爵的父親因誤聽到兒子死於奧斯特里茲戰場上而極度悲傷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兒。)(457頁)括弧中的內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會有此共鳴的相同體驗。太妙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被老托的神筆不經意間即寫了出來。“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結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發問了。”(此是彼埃爾因決鬥而自責出走時的心靈鬥爭)(495頁)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種科學——整體的科學,這科學解釋整個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獲得這種科學,就必須清滌並革新自己內心的“自我”,因此,在認識之前,必須信仰,並使自己趨於完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我們心裡放進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爾出走時,在旅店中,一個共濟會會員開導他的話。)(503頁)安德萊公爵看了看彼埃爾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奧斯特理茲戰役之後,他第一次看見了那個崇高的、永恆的,他躺在奧斯特里茲田野上所見的天空;並且他心裡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東西,忽然在他心靈中醒來,這使他感到又高興又年輕了。這種情緒,在他一回到習慣的生活環境時,便立刻沒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會加以發揚的這種情緒是在他的心裡。(555頁)“不錯,就是那棵橡樹,”安德萊公爵想,他突然產生了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春天獨有的快樂和清新的感覺。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時光。奧斯特里茲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譴責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爾,因為夜色的美感到興奮的姑娘,那個夜晚和月亮,——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來了。“不,生活並不在卅一歲結束,”安德萊公爵忽然最後地、斷然地決定了。“單單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夠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這個:彼埃爾和那個飛上天的姑娘也在內,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為了我自己,要他們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來,要他們和我在一起生活!” (602頁) 這段內容深深地打動了我,從此我覺得我的想法和情感與周圍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讓他們也

能與我一樣去體會這種深刻的崇高感,但,我發覺我們中國人除了訕笑外,誰都不會為你所表達的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動,他們頂多只會為一般的親情和那些被嚼爛的愛情所感動和津津樂道,更多地是為金錢所鼓舞,所打動,他們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蓋茨。(這段個人評論是我現在剛加上去的)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們以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個日常用語,那都是字字珠璣的閃光的思想,如同書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個導致別素號夫的悲劇的女人:一個嫵媚聰明的婦人的名聲那種不可動搖地確定在葉侖那·發西莉葉芙娜·別素號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說出最俗氣最愚蠢的話,而大家仍然稱讚她的每一句話,在她的話裡面尋找深奧的意義,而這卻是她自己沒有想到的。(626頁)安德萊·保爾康斯基和彼埃爾·別素號夫這兩個人是托爾斯泰傾注心血,刻意刻畫的兩個光彩奪目的,非常有頭腦的人物(其實,保爾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爾斯泰母系家族為原形的,托氏的母親及母親家族對托氏的遺傳和影響都是巨大的,安德萊保爾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瑪麗亞公爵小姐則就是以托氏母親為原形的),他們二人在書中的大段的獨白和豐富的內心思考及反省,給予了這部著作以偉大和耀眼的光環,給予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單純的小說,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類精神財富。我最喜愛看的正是這些大段的獨白和思索,它們使我的精神變得前所未有的充實,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響和制約(也許有人會指出這是個悖論,但我在這不想多費口舌,我需要的是心靈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沒有思想的人浪費唾沫)。有趣的是,比埃爾的思想並不一定比安德萊膚淺,但他卻永遠是個思想者,不善於付諸於行動。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在巴黎的經常在小酒館和咖啡館高談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萊卻不同,托爾斯泰以後在他自己的莊園所實施的改革其實就是安德萊的寫照。只有他們倆人才談得攏,其它的貴族則均是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勢利小人(當然除了頭腦簡單的羅斯托夫伯爵,這個以他的父親為原形的人物)。托爾斯泰的思想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反對封建制度,但也懷疑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先進思想和制度(當然不是站在其對立面去懷疑),我以前對他這種“晦澀”的思想很是不以為然,可隨著閱歷的增加和對當代世界的發展的觀察了解及思索,現在仔細想想,他的思想和觀點還真是太有遠見,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瀕死之軀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現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時還是新生嬰兒的瑕疵。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是永恆的托爾斯泰!(這段個人評論是我現在剛加上去的)索尼亞拿著一個杯子經過大廳走進餐具房。娜塔莎從餐具房的門縫裡瞥了瞥她,她覺得,她記得從前有一次,光線從餐具房的門縫裡射進來,索尼亞拿著杯子走過。“是的,這完全是,完全是一樣的,”娜塔莎想。(739頁) 這個生活及心理細節怎么和我偶爾幾次的心理活動那么相似。真是奇怪極了,托氏又不是我肚子裡的蛔蟲。這個非凡的人怎么能把這么微妙的心理細節用文字活靈活現地寫出來呢?佩服佩服!1984年12月1日 星期六 晴一個人為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著,但他是全人類達到的歷史目的的一種無意識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為是無法挽回的,一個人的行為和別人的無數行為同時產生,便有了歷史的意義。一個人在社會的階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關係的人愈多,他對於別人的權力愈大,他在每個行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顯。…………帝王——是歷史的奴隸。(864頁)人在江湖還身不由己呢,更何況在權位之上了,這就是“責任”,一般的時候,他必須得怎么怎么做,否則就不行,就會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八年級精選暑假讀後感範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暑假生活樂趣很多,讀書也是一種樂趣喔,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八年級精選暑假讀後感範文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八年級精選暑假讀後感範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的話,那么,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因為,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幾乎無人能與之媲美的偉大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體裁豐富,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99diyifanwen.com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

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

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欲望。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了。

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么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表面上看,這種旁觀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過冷峻,但如果往深處挖掘,你便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也正是這種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爾斯泰與他所熱愛的東西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他可以客觀地評判,卻很難一廂情願地投入。記得高爾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說:“您可知道,在您的戲中,我覺得您處理人物比魔鬼還要冷酷,您對待他們像雪,像風雪一樣的冷。”可就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卻使高爾基感動得哭了。讀《戰爭與和平》也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裡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里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么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局限性。對此,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么說,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么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文/柳樹下的童年

九年級暑假讀後感作文: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九年級暑假讀後感作文: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這一句話,是《戰爭與和平》中的經典句。列夫·托爾斯泰的這本巨著,用極其平和的語調,流露出了對時代和人們的悲憫。

“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舉著旗子奔跑……再也不用為戰爭而煩惱了……”安德烈公爵靜靜地躺在地上。這是戰爭,為了信仰而有的戰爭,也許帝王以為這只是一場有關榮辱的如同過家家般的戰爭的話,那么就錯了。如果只是認為受了屈辱,而不和拿破崙議和的鬥爭,就不是戰爭了,別人在戰場上流血犧牲,而帝王卻很無恥的說上一句,“我將準備酒肉。你們準備戰爭。”這一點,是最令人痛惜的。帝王——是歷史的奴隸。那么,真的是嗎?別人在犧牲,他可以說出這種話。

“橋炸掉了嗎?”軍官發問。“當然。”另一個軍官洋洋得意地說。“代價是多少?”“不值一提,兩傷一亡。”軍官無所謂的聳聳肩。看到這裡,不由自主地捏緊了拳頭,有這樣把生命當做是兒戲一樣嗎?但是轉念又想,這不就是戰爭嗎?死傷是肯定要有的,可是,這種將生命當做兒戲,漠不關心他人死活的事情,不就是只有軍官階級的人才做得出來的么?今日,在戰場上,你衝鋒陷陣,明天的今時,你就有可能沉睡在這個灑滿了鮮血的修羅場。

戰爭本就是喪失人性的最野蠻的行為,為何還要想到什麼愛、詩、哲學等人類最文明的東西呢?我認為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有錯。已經是為了信念組成的不是戰鬥的戰爭,再談到美好的東西,正是牴觸的東西。但是,我又認為,在這時候,談談這些美好的東西沒有錯。說實話,本人是很佩服彼埃爾的。在任何情況下,溫和卻不懦弱。他看上去,是一種美好的結合。在最危難的時候,想到的不是絕望,而是美好的餘輝。搖身一變成為別霍斯夫公爵的他,人生充滿了戲劇性。

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會,不局限於一隅的小說,場面的波瀾壯闊,是他成為經典的原因。裡面的人物個性鮮明,讓人難以忘懷。彼埃爾、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時空,仍然可以觸摸到,那些熱血,那些真正的悲傷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就這樣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生下來,人的各種欲望、醜惡一面盡情展現。情慾、貪慾,更多。庫圖拉夫也是一樣,毫不在意地聽別人說他是獨眼龍,在軍事上,兢兢業業,為國家效忠,盡犬馬之力。最後,卻因為別人的不滿,軍權移交。卻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時代,終於過去了……”。也許,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所說: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別多的那個蘋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愛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總是需要流血和犧牲換來。明天太陽是否能依稀升起,沒有人知道。狹小的車間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寬恕。當戰爭結束,拿破崙的時代徹底過去,奧軍取得勝利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終於來臨了。是的,來臨了,經過戰爭的洗禮,這和平的曲調奏響之時,那鏇律格外的歡快和動人。

婚禮舉辦,生兒育女,這是人之常情,這是真正的和平時代了。最後一句話,讓人感觸頗多: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令愛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個十五歲的瘦削少年所說的話。是的,既然已經和平了,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只不過是愛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有關八年級暑假讀後感: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一本好書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有關八年級暑假讀後感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有關八年級暑假讀後感: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主要以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為中心,通過對幾個貴族家庭的詳細描寫,反映了從18到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夕這段歷史時期的俄國生活。

18,拿破崙集結軍隊繼續向西挺進。俄國受到了威脅,遂與奧地利簽訂盟約,共同抵抗法軍。

雖然到處都是人心惶惶,但人們的生活並沒有被打亂,貴族們依舊舉行盛大的舞會接待客人,依舊和朋友們聊天玩樂。在莫斯科,人們生活平靜,在另一邊庫圖佐夫卻在帶領軍隊抵抗法軍的入侵。皮埃爾的父親去世了,他從一無所有變成了俄國首富,姑娘們都對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參軍了,公爵夫人為他生了一個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還一直在追求著索麗婭。沒過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時愛上了阿納托里。過了一段時間,戰爭打到莫斯科來了,人們紛紛離開,逃往別處。戰爭進行得很激烈,雙方傷亡慘重,安德烈也在戰役中犧牲。拿破崙似乎很有勝算。18,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俄軍勝利了。從那以後,生活恢復了平靜。娜塔莎與皮埃爾結婚生子,瑪麗亞和尼古拉也結婚了,人們都生活得很幸福。

從文章中我體會到衛國戰爭中,俄羅斯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的力量。人民都願意參軍為國犧牲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不怕死亡,隨時隨地做好準備戰鬥,只要國家用得上他們,他們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務。文章中許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軍官就擁有這種精神:樸實英勇、藐視死亡,他們都很有英雄氣慨。文章中的庫圖佐夫遇事沉著冷靜,腦子很靈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詳細、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體現者。在戰爭中俄羅斯能以少勝多,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小說中的三位貴族優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爾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衛國戰爭的最前線。

安德烈公爵不僅是庫圖佐夫的好助手,還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為國捐軀,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現在人們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獻身的勇士們的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他們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在戰場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戰鬥。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退縮,只想著怎樣才能勝利,才能讓子子孫孫們幸福地生活,他們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

那些被法軍抓走的俘虜們,他們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賣國家和人民,與膽小怕死、傲慢自負的拿破崙相比較,他們顯得多么偉大、多么高尚。雖然他們很平凡,但是他們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愛的事,我們要向他們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將軍、士兵、統帥等等一些人致敬,感謝他們所付出的一切!

有關八年級暑假讀後感就到這裡了,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八年級寫暑假讀後感範文: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 | 返回目錄

暑假裡讀一本好書,對於我們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喔~八年級寫暑假讀後感範文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八年級寫暑假讀後感範文: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巨著,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18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當我讀完這部巨著,我的心情卻變得無比沉重,思緒萬千。曾幾何時,全世界人民團結一心,和平之花已悄然怒放。然而,在人類極度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在戰爭與和平之間,有的國家卻全然不顧地選擇了戰爭。

3月,戰爭的火焰又再一次被點燃。利比亞政府和*武裝在境內發生多次火力對抗。*武裝多次向卡扎菲住所發動襲擊,造成許多平民喪身,血流成河,生靈塗炭。由於利比亞石油資源豐富,在境內的石油因戰火而停產,導致利比亞淪為眾矢之的。同時,北約為了控制珍貴的石油資源,頻繁的派遣直升機轟炸利比亞。炸彈就像馬蜂一樣傾巢而出,蟄得人們遍體鱗傷。可他們可曾想過利比亞的孩子們。他們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卻把孩子們拋在腦後。他們永遠也不知道那轟轟的炸彈聲響,會給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帶來多大的傷害。這創傷也許他們一輩子也不能痊癒! 也許他們一輩子也不能走出戰爭的陰霾!

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已經蕩然無存。清晰地記得,槍林彈雨中的一個小男孩,它雙手拖住下巴,痴痴地蹲坐在一個樹樁上面,眼睛裡早已失去了昔日理想的光芒,流露出無限的恐懼和痛苦。原本應該是快樂無憂的童年,而此時它仿佛只剩下了一架行屍走肉的軀殼,眼裡的淚水早已流乾。“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而他們的“王師”到底在哪裡呢?

戰爭是一個能吞噬一切的巨大黑洞,唯有世界人民團結一心,以和共處,才能讓它永遠消失,和平之花才能重新綻放。為了世界和平,為了世界上的孩子不再受傷害,我們在這裡高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

八年級寫暑假讀後感範文就到這裡了,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更多文章
巨著《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