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星空讀後感800字

不知道有多長時間沒有這樣集中時間快速的把一本書讀完了。生活的瑣事、工作的忙碌,還有自己對網際網路的迷戀,讓我平時只是在零零散散的讀著書。

讀《思想的星空》,讓我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這是周國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獨特魅力,讓人們讀起來總是那樣的舒適、自然而又充滿思考。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無時不刻的在發生接觸、碰撞、糾纏。讓我深入去思考我的閱讀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對美、對詩、對文章、對作者、對世界,還有對自己的看法。

現在人們的生活充斥著時髦、時尚,但我覺得那都是在追求外在的物質生活。而人與人的差別在於靈魂,在於精神世界。現在社會上越來越推崇讀書,好像讀書也成了一種時尚。如果我們把讀書當做一種時尚的話,那很有可能是我們在讀一些時尚類的書,消遣我們的時間,把這當做一種休閒。這應該不能算作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也就是說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是閱讀。

讀書猶如交友,在這旅途上,人與書之間有邂逅、離散、重逢、訣別、眷戀、共鳴也可能誤解而後恍然大悟。人與書的關係如此的微妙,不亞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書是人生的益友,但人生的路還得自己走,書只是給人生添加了如此多的情趣。所以說讀書不僅僅是消遣,要讀好書,而不是天天看一些娛樂新聞,或者某些明星的八卦。

那什麼樣的書是好書呢?我們又應該怎么樣選擇?周國平先生說,我們也許可以粗略地把書分為三類。一是完全不可讀的書,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啟示、藝術的欣賞和有用的知識。二是可讀可不讀的書,這種書讀了可能有益處,但是不讀肯定不會造成重大損失和遺憾。專業書籍應該歸入此類,對於專業人員可能是必讀書,對於其他人卻是不必讀的。三是必讀的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好書。這些書就我們的精神生活而言,每一個關心人類精神歷程和自身生命意義的人都應該讀,不讀就會是一種欠缺和遺憾。

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生命有沒有終極意義?相信每個人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那有兩種可能:一是在逃避這樣一個問題;二可能是年齡還太小。我在讀碩士的時候,面對學習壓力和即將要畢業找工作的壓力,向自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我沒有終極意義,因為人最終都是要死的。你看歷史上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一代女皇武則天,最後不都歸入歷史的塵埃中嘛。有何意義可言,身後萬事空。人不過是由化學元素組成,死後又回歸成那些化學元素,繼續去循環。

也許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困惑,但是都逃避了這樣的問題,不再問自己這個問題而是渾渾噩噩的繼續活下去。但當我讀了《思想的星空》,我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這是無數前人、現代人思考研究的問題。有這樣一句話:“人的終極差別不會是別的,只能是思想。只有思想可以使現實生活中的卑微者變的高不可攀。”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內在、在於靈魂、在於精神世界,如果是出於靈魂的需要去生活,也許生活就有了終極意義,使我們享受生活而不沉湎其中,看透人生而不消極對待。生活本身就是意義。

讀書應該是人生的種種享受之一,讀書可以滿足人的求知慾,可使自己與書中的靈魂交流,可以豐富和增長自身的精神。我們應該好讀書,也應該讀好書。好的書籍是一個偉大的精神寶庫,如果我們只是熱衷於享受人類的物質財富,而不去享用人類的精神財富,這蒙受的損失該是多么大啊!

在此書中作者提到了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怎么讀經典書。“時間”幫助我們挑選出了經典,我們應該以輕鬆的方式和態度來閱讀,沒必要刻意求解,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久而久之便會薰染出人文修養。“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似乎每一個假期,學校都回布置讀書的任務。在老師的建議下,我終於在寒假裡把周國平的散文文化陶冶卷讀完了。

之前周國平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師更有些知名度。讀他的文章可以發現周國平老師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著書立說和翻譯外國哲學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書或是文章,無非兩個方面:散文隨筆和哲學論著。前者描繪了一個文人的精神家園,後者反映了他的學術生活。我讀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國平說:“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現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面對。相反,對於沒有內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麼似的急切追趕了。”在我看來,就是應該努力使自己的心靈品質得以升華,你才會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才會更有戰鬥力和激情,敢於挑戰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態,從容地面對世界。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力解決面前的一切困難阻礙!

對於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麼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鬆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於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類比於登山,那么最佳的狀態應該是:肉體在不懈的攀登,步步為營,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靈魂則跳出山外,以旁觀者的清澈目光為前進指明方向,永遠不迷失。這顯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達到無疑是奢談。我們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發之前先問問自己夠不夠堅定;定期停下來修整,總結過去並展望未來,看看自己的路線是否偏移。“認識你自己”,這是指導精神生活的聖經。

學習的範疇,不只是我們現在體會到的那么淺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