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名著讀後感1500字

範文一

魯迅先生是個筆鋒尖銳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在其大量的文學作品當中,讀者時常感受其“痛心疾首”的言論,呼喚麻木不仁的愚昧國民能早日清醒。最直接諷刺當時落後封建的社會現狀的莫過於魯迅的雜文。《且介亭雜文》《華蓋集》《熱風》《墳》《二心集》《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等雜文集均能體現魯迅“哀國人不幸,怒國人不爭”的思想。而《魯迅雜文遜則把其中多部雜文集中的名篇收錄其中,以一百餘篇的別具一格的文章反映魯迅民初時期的思想革命論調。

魯迅的雜文自我中學就被收錄到語文教材中,此番重溫《魯迅雜文遜,依然感受到隱藏在魯迅筆鋒下的一腔熱血。在書中,我還發現魯迅不僅僅是文學家和思想家,他還很會演講,曾到上海、香港等地給知識分子分享個人見解。

魯迅的雜文都貫穿著“哀”和“怒”兩種基本精神,而筆調大多以諷刺為主。事實上,魯迅為人幽默,洞察力強,謙虛待人。如書中《論“他媽的!”》《論睜了眼看》兩文,觀點敏感,語言辛辣,但更顯示出作者的機智幽默,並且直穿“敵人”的“死穴”。《論“他媽的!”》一文中魯迅把國人常說的髒話提升為“國罵”,然後引用俄-國的類似情況來加以對比,指出發明這一句話的人物“確實算一個天才,然而是個卑劣的天才”。人們不能蔑棄掃蕩我的餘澤和舊蔭,而硬要去做別人的祖宗,無論如何,總是卑劣的事。魯迅指出:“中國人至今還有無數‘等’,還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遠有無聲的或有聲的‘國罵’。”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寫作目的。

《論睜了眼看》一文,作者點出中國人醜陋的一面——懦弱,這也是其小說中經常反映的國人的一種劣根性。文中寫道:“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文章的題眼為“睜了眼看”,實際上諷刺的是我們缺乏勇氣不敢正視前方。剛開始我以為作者又把政治拉上了,但看完全文才發現文章所批判的是中國文藝,尤其是封建性質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

作為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大力提倡白話文而批判文言文,他認為中國文學在當時唯一的出路就是語言的變革。關於文藝如何發展,作者曾到香港、上海進行深刻而精彩的演講。《無聲的中國》是魯迅於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會講。讀罷其演說詞,大受啟發。裡面說到當時提倡文學革命,其實就是文學革新,本該平和進行卻有不少人反動。假如現在我們還說著古代的話,說著大家不明白的話,已經弄得像一盤散沙,痛癢不相關了。於是,魯迅主張青年們“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如此鮮明的觀點在演講中確實能扣人心弦,但以辯證的角度來看,我跟作者不同的是,古文不必全盤否定,它的存在也代表了過去的歷史價值。所以,抱著古文而死掉,舍掉古文而生存這一說法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佩服魯先生堅定的立常而尤其引起我共鳴的是,他提出我們要說些較真的話,發出較真的聲音,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

剛才說到魯迅關注中國文藝的道路,而在他於上海暨南大學發表的演講《文藝與政治的歧途》當中,更是獨到而尖銳地探討政治如何“破壞”文藝的問題。政治想維繫社會現狀使文藝統一,文藝催促社會進化使他漸漸分離;文藝雖使社會分-裂,但是社會這樣才能進步起來。這既符合不能固步自封的道理,又吻合了馬克思哲學的原理。作者強調文藝和人一樣,不能安於現狀,否則就是“挨打”。這種怒氣,浸透在演說詞里,絲絲入扣,“怒國人不爭”,這就是魯迅一貫的觀點。

“文藝催促舊的漸漸消滅的也是革命(舊的消滅,新的才能產生),而文學家的命運並不因自己參加過革命而有一樣改變,還是處處碰釘子”。中國碰釘子、碰壁的人太少,僅靠魯迅一人去“碰”,還是不能碰出什麼氣勢。但這個“碰”,意味著我們不乏先見者。

知識和強有力是衝突的,不能並立的;強有力不許人民有自由思想,因為這會使能力分散。《關於知識階級》的演講里,魯迅的語氣分明溫和了,轉而利用巧妙論證法道破知識階級能否存在的問題。魯迅自嘲:“有一班從外國留學回來,自稱知識階級,以為中國沒有他們就要滅亡的,卻不在我所論之內,像這樣的知識階級,我還不知道是些什麼東西呢。”一巴掌拍向所謂的知識階級,看來魯迅的哀愁已達到悲壯的程度了。

因為中國人陋習不少,魯迅認為這是個要不得的習慣。常言道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倘若“習慣”停留在不思進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習慣與改革》一文,作者主張給“體質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進行一點改革。但改革就必須革新,而不是復古,這點與作者“摒棄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最終,此文同樣成為諷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開停留在“習慣”或大喊未來而依舊怠慢的革新的事實。僅大叫未來的光明,其實也是欺騙怠慢的自己和怠慢聽眾的,至少我這么認為。

如此看來,魯迅的雜文無不外乎是論述政治落後和文藝需要革新,只不過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對於一個棄醫從文的意欲救治國人愚昧思想的文學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嘆和激憤始終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就算說到家庭這個原本帶著“和”的氣息的概念,魯迅先生並沒有強調家庭對人的一種正面影響。活在當時的社會,民不聊生,處於抗戰的前夕,家庭在中國來說是個可貴的概念。《家庭為中國之基本》里,作者還是老調子地諷刺現狀,抨擊社會,鞭策有良知的人。“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這句結語恐怕是暗含不少讀者的潛意識。在國人賭牌九,吸大-麻,吃喝玩樂嫖吹賭時,魯迅並不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些什麼。他能做的,就是玩文字遊戲,在《南腔北調集》里揭露部分醜陋的國人的面目,求的是他們能痛改前非,做個清醒的人。每一篇文章的核心都不外乎“先哀後怒”,結合社會,提倡改革。從這個角度看,魯迅也稱得上是半個革命家。

“文人學士究竟比不識字的奴才聰明,黨國究竟比賈府高明,現狀究竟比乾隆時候光明:三明主義”。讀懂魯迅的文字,不難,但要讀透,恐怕不是件易事。每看此諸如形象的諷喻時,我都深受教育。的確,他的目光超出了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是個前衛的先鋒實驗者。

哀國人不幸,就如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窘迫潦倒,卻無計可施。有時,不幸是自找的麻煩而非惡勢力造成的,關鍵是心態問題,但作者最感悲哀的莫過於國人心態擺不正。他揭露了無數次醜,如《二醜藝術》一文里,魯迅把國人的醜比喻成二花臉藝術——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比小丑壞。如此徹底的尖銳的諷刺,無非也是打自己人屁股,讓自己人反剩

範文二

高中時代,就曾聽聞《羊脂球》這本短篇小說很是好看,所以大學閒暇時品讀了該短篇小說。在世人眼中,貴族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的上層階級,是高貴的象徵,然而妓女是低俗、下賤的代名詞,只因他們是靠著出賣自己的肉體來獲取金錢收入的。在閱讀《羊脂球》以前,我也曾這樣認為,但在看完了《羊脂球》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在戰爭下,人們的行為往往與其自身的身份格格不入,是它給了高貴新的解釋。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羊脂球》的世界吧!

《羊脂球》是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在經歷了普法戰爭、目睹了法軍的崩潰下產生的。該小說講述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戰爭期間,一輛法國的馬車在駛離敵占區途中,被一名普魯士軍官所扣留,該軍官以要馬車上一個諢名為“羊脂球”的妓女陪她過夜為放馬車通過的條件,羊脂球出於愛國心堅決拒絕軍官的條件,然而一行中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為了一己私慾,將羊脂球往火坑裡推,羊脂球迫於無奈,只好向軍官妥協。可這些有身份的人在達到目的之後,就顯現出了本來的面目,對羊脂球冷眼相對,不屑與她交談。羊脂球瞬間心灰意冷,自己為了大家才無奈妥協,不曾想,不但得不到安慰與感謝,還被他們當做髒東西扔掉,當初為他們所做出的犧牲在他們看來卻如此骯髒。

首先,“小說以羊脂球這樣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妓女形象為代表,歌頌了法國人民敢於反抗普魯士侵略者的凜然正氣,以及他們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情操和善良熱情,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①在普魯士軍官威脅羊脂球,倘若她不陪他過夜,就不讓他們的馬車通過的情況下,羊脂球依然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毅然決然地拒絕軍官,與他抗爭到底。而《俘虜》女守林人貝蒂娜也是敢於抗爭的法國人民中的一員,她用自己的智慧,獨自一人徒手將七八個普魯士士兵俘獲。她們只是愛國的、勇敢的法國人的縮影,她們同樣不顧自身利益,毅然與敵人抗爭,但結果卻大不相同,一個遭遇同伴冷眼唾棄,一個得到了父母親的讚賞。

其次,“它以羊脂球被同車旅伴推入火坑的醜惡事件為中心,揭露了法國統治階級的代表——商人、貴族、廠長兼參議員、修女及民主黨人等上流社會的各種角色,在強敵壓境、國家危急的嚴重時刻,首先考慮的不是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尊嚴,而是個人的安危和金錢上的得失。”②在現代的我們開來,上流社會的人們相較於一個妓女來說,本該更具有修養和愛國之心的,但在《羊脂球》當中卻恰恰相反,這些上流社會的代表,在民族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時,他們毫不思索的遵循著“保命哲學”③,尤其是那兩個代表上帝的修女在關鍵時刻毫無同情心,一樣為了一己私慾,將同胞推入火坑。然而在他們成功脫離敵占區後,被稱作民主黨人的科爾尼代悠閒的用口哨吹起《馬賽曲》,其做法更令人髮指。

最後,作者通過寫羊脂球一舉一動以及細節的描寫了上流社會代表的心理,動作、語言的,將羊脂球與上流社會代表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有力地諷刺和痛批了上流社會人民的無情與冷漠,表達了對下層人民的同情與歌頌。作者將妓女作為主人公,充分表現出莫泊桑寫作的獨特視角,《羊脂球》中大多數都涉及了上流社會代表與下層人民對於同一件事的態度,來充分的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揭露在資本主義下的法國不同階級的人與人之間的人情淡漠、現實的金錢關係,以及對上流社會的抨擊、對下層人民同情與是、讚美。

事實上,在我們這個講求“愛”的社會,我們也早已將真誠大打折扣,社會的現實,使我們迫於無奈的以假面示人,人與人之間失去了最初的真實與友愛。戴著面具與人交流,會讓彼此都會感到疲憊,我們應共同努力,用誠心去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共同建立一個有愛、誠信的大同社會。

查看更多:
關於世界名著讀後感1500字
世界名著讀後感800字
世界名著讀後感700字: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世界名著《飄》讀後感
勵志世界名著的讀後感
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世界名著讀後感
平凡的世界名著讀後感
勵志世界名著讀後感
2016世界名著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