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讀後感

近日備考之餘,讀了兩本小說。其一是卡爾維諾的《命運交叉得城堡》,其二是博爾赫斯的《私人藏書》。為閱讀得衝動、為文學得激情、為考研得填充、為論文得資料。兼而有之吧。

喜歡卡爾維諾,源於王小波。他在一個廣播節目《孤島訪談錄》中主持人黃集偉詢問王小波,“你讀了這么多如你所言現代經典式的小說,誰對你的影響大一些?”王小波回答,“我恐怕主要是以卡爾維諾得小說為摹本吧!他的一些小說跟歷史沒有關係,他喜歡自由發揮——他的一篇小說叫《我們的祖先》,就叫小說好了,他常常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裡自由發揮,寫出來相當好看,更容易進入一種文學狀態,不受現實的約束,和紀實文學也徹底劃清了界限。”

在《命運交叉得城堡》里,通過塔羅牌敘述故事,小說中有圖畫已經不足為奇,比如:《好兵帥克》、《項迪傳》等。但是如此多的、特別是每頁基本上都空出一個區域擺放塔羅牌,這種形式完全讓我眼前一亮。但讀至四分之一,不知作者描寫與主題有何關聯,當讀完《命》第一部分時,謎底全部揭開,一切都豁然開朗。這種感覺是我讀卡氏作品最讓我激情與欣喜得地方。(比如《寒冬夜行人》)

《命》里與其說是一些故事,不如說是一些寓言。此外,作者什麼也沒有告訴我們。或者,已經告訴了我們全部。

而認識博爾赫斯,源於卡爾維諾。《私》是個介紹其鍾愛作家與作品的小冊子。只是又讓我多認識了幾個作家。其中介紹斯威夫特時,著實讓我大吃一驚。

讀了卡爾維諾的一些作品後,發覺卡氏的作品中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得。在《命》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卡氏太過於追求文學的試驗和形式,而使文學性稍稍減弱。特別是《命》的後一部分,實在是有點太過‘交叉’。幸好作者及早收手,沒有去寫第三部分……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以美國少年生活為主體寫成的。故事的時代背景,是十九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的聖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湯姆是個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典型美國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乾出了許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湯姆被罰粉刷圍牆,竟施出詭計,不但使別的孩子心甘情願代替他工作,還自動奉上謝禮。後來和夏克逃到荒島去,人們以為他們淹死了,正在教堂為他們舉行喪禮,而他們卻躲在教堂的鐘樓上偷聽。這些頑皮的舉動,雖然不能給我們做模範,但是,他為了正義,毅然地挺身出來作證人,拯救那無辜的罪犯沫夫彼得。並在頑皮之餘,居然和夏克破獲了一樁謀殺案,成為眾人欽佩的小英雄。看來,湯姆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其實孩子的頑皮有時候正好體現了孩子的天真爛漫。 這種童真過了孩童時代就很難再尋,能讓我們找到的,就只有一點點偶爾才會想起的甜蜜回憶。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艱苦,回想起來你也會很開心。誰沒有在小時候做過一件半件的傻事?當你越長大,你就會越覺得這些傻事有趣。 我說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時隔越久,嘗起來就越香,越純,越讓人回味。

人總是會長大的,除了個兒長高了,身子強壯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長。你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過人是要越變越好才是。千萬不能像歷險記里的那個心狠手辣的壞蛋卓伊一樣,他壞事做盡,人見人憎。但最後他還是惡有惡報,得到了一個活活餓死在山洞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