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平凡的世界》有感2000字

篇一

第一次接觸《平凡的世界》這本書,還是在國中讀書的時候,那時候對書中的“平凡”和“苦難”只感到壓抑,痛苦。時隔多年後,再次拜讀路遙的這本巨著,才恍然:平凡,是生活的本色;苦難,是生活的洗禮。

書中人物孫少平,是一位對苦難有著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著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著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氣。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鬥,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我欣賞他的苦難哲學,欽佩他對勞動的認識,羨慕他對生活的理解。

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做是謀生、活命……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這一段血與火的洗禮,相信自己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會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說’……”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認識?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或許這種困難與挫折只有孫少平遭受苦難的百萬分之一,我們可曾有過這樣的認識?就算是哪天放學下了場雨,抑或是天氣有些悶熱而又停了電,我們往往會聽到許多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你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讀懂了“苦難的哲學”,就算是你今後遭受再多的苦難,你也不會再怨天尤人。

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一條精闢的理論,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對於這些人來說,孫少平給上了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這裡體現出兩種人——勤勞的和懶散的。人生本來是沒有差別的,經過了不同的境遇和發展之後,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巨大差別。這期間,對於勞動的認識就有所不同,對產生這樣的差別也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孫少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著更高層次追求的人。在他寫給妹妹孫蘭香的信中,充分表現了他對生活的認識:“我們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但我們一定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作為一個人,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埋怨外在條件,就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所以與其糾纏於外部因素,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夠控制自我心態上,多從調整自己的認知入手。因為我們容易控制的,尤其是自己的內心,心裡舒服了,看什麼都會順眼。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還可以讓自己成長,可以實現自我的價值,那幹勁一定會很高。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地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我們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說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的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孫少平這樣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著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稱之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個更高層次、偉大的平凡。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沒有經受太多的苦難,然而我們的世界是平凡的,我們每一天過著平凡的生活,做著平凡的事情,演繹著一幕幕平凡的戲劇。擦亮我們的眼睛,仔細瞧一瞧,敞開胸懷,認真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哪一位是孫少平呢……

篇二

最近正在熱播的根據路遙同名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的電視劇,在青年朋友中引起反響。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喜歡看小說的人,甚至於不算一個讀書愛好者。但是,對於《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我卻感到有千言萬語想表達。我想大多數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應該有同樣的感受。但總覺得語言貧乏而退卻。不管怎樣,我應該慶幸的是我曾經讀過這本書!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也許我現在還無法預測,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給予我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它改變了青春時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為,我的態度。真的是無法言語,這段時間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內心充滿著各種幻想。我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覺世界是多么的美好。一切都和以前看到的不同了。

《平凡的世界》描述的是一個黃土地上的世界。這裡生活著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們演繹著一幕幕生死病老、悲歡離合、貧窮與富裕、苦難與拼搏、事實變更的喜劇。是喜劇?悲劇?也許都有一點。在這本書里,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險離奇的情節,沒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的只有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看完這本書,我平靜了下來,我開始用心去感悟這個世界。每當出去散步時,一路上我會吸收著新鮮的空氣,眺望著遠方的天空,真是心曠神怡。路旁的野草似乎有了生命,天上的飛鳥似乎能夠與我交流。夕陽聽見我的歌唱也愈發紅火。什麼是幸福,我想這就是一種吧。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孫少平是幸福的,因為有田曉霞的出現。即使他們最終不能走到一起,他們都是幸福的。這也是孫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點,他遇到了田曉霞。然而,現實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愛呢?對於很多人來說,孫少平的愛情是讓人羨慕的。我認為少安是平凡世界裡面寫的最成功的人物,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畫到了極致。我甚至感覺少安就是身邊的某一位人。他小時候因為無錢讀書而退學,他與潤葉的愛情是那么的讓人惋惜。是的,沒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對於家他沒有一點點的自私。為了家裡能夠維持下去,他放棄了潤葉。儘管書中說他對潤葉是一種兄妹之情,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他接到潤葉給他告白信時他的那種喜悅,甚至抓狂。潤葉這么好的人,少安沒有理由不喜歡。只是我們的少安責任心太強,他潛意識的認為自己給不了愛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談愛情。他只有婚姻,沒有愛情。他的老婆必須是能夠與他一起撐起這個家的。再說到少安的事業,可以這么說,少安是一個很精明很勤勞並且思想很先進的人。所以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能夠發家致富並不超出我們的意料,他的經歷卻是幾經坎坷,幾度起伏。多么的現實啊,正是付出才會收穫。但是福無雙至,事業上如日中天時他的妻子卻病入膏肓。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絕

少平與少安相比,少平無疑是作者付出筆墨更多的一個。我們也往往因此而忽視了少安。對於他們兩個,我更喜歡少安。少安生活的曲折並不比少平平坦。只是由於少平的經歷更加的富有激情而讓我們的目光投向了他。事實上作者也有意的把他們兩人做了比較。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二者之間思想的區別。注意,這本書具有時代轉折性。他們的青春處於不同的時代,少安的青春生活在計畫經濟體制與政治鬥爭激烈的時代中。而少平的青春時期,改革開放開始萌芽到徹底實施,這注定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時代,少平注定了要走出去。時代的不同決定的他們思想的局限性不同。少平最成功之處是突破了時代局限性,他的思想更加開放,也更加的有點“自私”吧。

至於蘭香與金秀這一代,應該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開放,富有激情,敢作敢當。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談戀愛了,穿牛仔褲,染頭髮成為了他們的時代特色。80年代與70年代根本沒有可比性,差距太大了。

關於少平,我認為他們的愛情有點不平凡,有點牽強。如果說他們有緣分,那么他們談戀愛也說得過去。但是感覺總有點彆扭,對於少安來說,他也必須捨棄點什麼。之前,少平說他的理想是到一個沒人的地方苦役,當曉霞來到礦井找到他後少平對曉霞說:他要報考局裡辦的煤炭技術學校,準備重新學習數理化,以便參加考試。他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迫切的說出他的計畫。我想他在潛意識裡也為他們之間的這種關係感到擔憂,他迫切的想縮短他們之間的距離。為此,他不得不對他的理想做出妥協。到最後,曉霞犧牲後,他還是去重拾他的理想了。

生活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制於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決定著自己的命運,我們要做的是怎樣讓我們更幸福。有遠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這只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種態度。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說’……”每當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你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讀懂了“苦難的哲學”,那么就算是你今後遭受再多的苦難,你也不會怨天尤人。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是一本好書,看後讓人很受啟發,回味無窮。讓我對苦難有了新的認識,對生活有了新的的理解,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在《平凡的世界》讀後,感觸傾聽那些久遠的聲音,或許那樣我們會在這個因欲望日益膨脹而扭曲的時代,儘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於到油盡燈枯時,我們還在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