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著的讀後感

範文一

我愛讀書,尤其愛讀感人至深、啟迪人生的書。假期中有幸拜讀了英國作家亞歷克斯·希勒的力作——《天藍色的彼岸》。剛開始我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打開這本書的,沒想到這部作品篇幅不大,但字裡行間充滿著真情實感,讓我欲罷不能,一氣呵成地讀完了它。閱讀之餘,感覺情感上得到了美的享受,精神上有了善的升華。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觸動心靈的人性寓言:小男孩哈里因車禍去了另一個世界,正等著去天藍色的彼岸,但他還掛念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姐姐、老師和同學們,卻又不知如何傳達他的心聲,直到他碰上了一個叫阿瑟的幽靈。阿瑟帶著哈里偷偷溜回人間,來向親人和朋友們告別,並向他們表示歉意和愛……

這是一部最適合在我們這個年代看的書,單純、清新、溫暖的文字,教會人們學會關愛、珍惜生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呈送給人們最真切的感動和最偉大的愛,在不可抵擋的人性光輝中讓我們感悟生命和死亡……我對哈里的遭遇充滿了同情,因為他毫無預兆的就去了另一個世界,很多事情還未來得及做,就匆匆的去了,真是遺憾﹗可人生有時就是這樣,命運會在你人生旅途上給你做意外的安排。讀完這本《天藍色的彼岸》後,我深深地覺得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我們會選擇如何對待生命的方式。由此,我深深的思考著這么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怎樣度過呢?

範文二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振奮人心、感人肺腑的書——《海倫。凱勒》。

這本書記述了美國盲聾女作家 、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生。海倫一歲半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覺,這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像、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並掌握了五種文字;24歲,她以優等成績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女子學院。此後,她把畢生精力投入為世界盲人、聾人服務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讚揚和嘉獎。

一個盲聾人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驚訝。如果海倫屈服於不幸的命運,那么她將成為一個可憐而又愚昧無知的寄生者。然而她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她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走完了人生道路,並為人類作出了貢獻,成為一個知識廣博、令人尊敬的人。

海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它給予人民極大的鼓舞,使那些虛度光陰的人萬分悔恨。我讀了這本書,常常問自己:海倫不屈不撓的一生,給予那些殘廢人以生活的勇氣和力量,難道對於我們這些健康人就沒有啟發嗎?不,不是的。記得海倫曾經提過這樣的問題: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將要失明,那么,你今天要看看什麼?這使我感到:我們這些健康人,不能遲疑,不能虛度年華,應該珍惜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幸福的生活。

海倫88個春秋的生命居然有87個春秋是在無光無聲無語中度過,這些感受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堅韌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被她演繹的無與倫比。書中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老師:安妮•沙莉文。海倫取得的成就,無疑與老師是分不開的,安妮在海倫的一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奉獻、愛心在她的身上閃著永不暗淡的光輝。面對生命中的黑暗,是安妮開啟了海倫心靈的窗,面對冰冷孤單的世界,是安妮溫暖了海倫心靈的堅冰,使她的心中充滿愛和力量。

看過這本書以後沒有理由不對生命充滿感恩,找不到任何藉口對生活絕望。讓我們將這種感恩、不懈的精神融合在生活中,把對海倫的崇拜和對安妮老師的景仰落實到行動中吧!

暑假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及打發漫長的假期,我認真地讀了幾本書,其中《海倫凱勒自傳》這本書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引起了我無比的震撼。

一歲半的海倫凱勒因為生病,失去了寶貴的聽力與視力成了一個又聾、又啞、又盲的重度殘疾兒。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可她憑著自已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病魔挑戰,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考上了大學,最後成了一位出色的演說家。

海倫自幼就有一個偉大的願望,那就要建立一個盲人基金會。考取大學後,她就一直在為創造基金會奔波,在她的生命里最美好就是助人。和海倫凱勒相比,我是渺小的。我沒有她驚人的意志,沒有她那美好的憧憬。在我身上,更多的是脆弱,怕累,碰到困難就想躲避。

海倫凱勒是個非同一般的女孩,她有著拼博到底的勇氣;有著驚人的意志;還有一個為盲人福利奉獻一生的理想。雖然她的生命中承受了那么大的打擊,可是她卻有向命運之神挑戰的決心!失去視力的她雖然不能感受雨後彩虹的繽紛,也無法欣賞皎潔明月的清輝,無法用雙眼去領略大自然的美,但她卻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受人世間的真情。

讀了《海倫凱勒自傳》我完全進入了她的世界,這個世界給予我的是無比的震撼,我,不,不止是我一個人,是所有的人都應該向海倫學習,學習她那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精益求精的精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話對海倫很合適。對所有殘疾或正常的人也很合適。讀書雖苦,但樂在其中。所以我選擇了讀書,活到老,學到老將伴我一生。在人生的旅途上,儘管人人盼望成功,無人喜歡失敗,但它們卻像孿生姐妹,永遠在生活的舞台上相伴共生。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為了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而嘔心瀝血,為了那令人頭疼的作文而費盡心思。這些表面看來確實很辛苦,然而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們的則是一串快樂的音符。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價,沒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領會到甜入心田的收穫?知識的海洋原來不是風平浪靜的,要想獲得真知,就必須揚起奮發的風帆,努力拚搏,這一定是很苦的。在它面前,我們是畏難怯步,還是搏擊進取?前者當然不會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領會到學習的樂趣:而後者則會領略到知識的芬芳,迎來“梅花撲鼻香。”的豐碩成果。想一想你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吧,哪一點不是經過辛勤的勞動所獲得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渴望的是獲得知識,付出點代價算得了什麼!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明天我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我將如何對待這殘酷的現實呢?是消極的等待死神的到來,還是做點有意義的事留給這個美麗的星球呢?深思熟慮後,我覺得在最後的這一天裡,我要如此度過:首先我會去看看我的母校,看看這個封存著我童年記憶的地方,重溫一下它帶給我的快樂、傷心、溫暖和寒冷,感謝一下這個開啟我智慧的搖籃和殿堂;接著我會走到原野,去看看美麗的天空,再聆聽一下風的聲音、鳥的歌唱,聞一下森林的氣息、花兒的芳香,再一次去接觸一下自然之美;然後去攀登高山,再去感受一下它的壯麗和偉大,站在山頂上,大喊我今生信仰的六個字“我是宇宙之王”,去感受一下那勝利的滋味;最後,我會回到家裡,給我深愛著的家人、朋友寫一封信。講明我有多么多么地愛他們,多么多么地捨不得離開他們,叫他們不要傷心,不要難過,失去了我,他們會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事物,更加懂得珍愛生命。

一部感人至深的小書引發了我對生命和人生的深思。通常我們總覺得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生命,我們每天都在感受著清新的空氣、涼爽的微風,它們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我們也是每天不斷地在更新、在變化。不經意間,我們便忽略或忘記了日常生活中常見事物的珍貴。如果有一天我們再也無法感受到風吹在臉上的滋味時,我確信我們一切的奢望那時都是虛妄的。所以當我們還能享受人生時,請去珍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多說一聲“謝謝”和“請”;努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多交新朋友,勿冷淡了老朋友;要認真的看每一次日出,盡情地享受每一次花開;友好的對待每一個人,平時務必對自己和他人多笑一笑;懂得頑強地前行,要勇敢,有錯誤就承認,不要怕說對不起;還要學會傾聽,但不要期待生活公平;生氣時不要盲目採取任何行動,千萬不要低估了寬恕的力量。

是的,生命是短暫的,任何人都會面對死亡,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死,但我們必須要學會享受人生。《天藍色的彼岸》用童話解說死,生動地描繪了死後靈魂從了斷塵緣到走向新的生命輪迴的過程。他告訴我們:死不是絕對的終結和虛無。他教導我們: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懼死。這部關於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是今年送給我的最美好的禮物,它將伴我高興地度過人生的每一個黎明和黑夜。

範文三

12月里,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像與誇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週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遊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XX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格列佛在慧因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於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裡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親身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在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不知道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托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係,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而後來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可以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髒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遊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樸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遊記中竟蘊含著這么深邃的內涵。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因國,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願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