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佳化個人簡歷

先說“不該簡”處。薄薄一頁紙,除了姓名、出生日期、聯繫方式,兩個學校的進校和畢業的時間,還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個人特點與能力:“積極樂觀的向上精神,良好的書面與口語溝通技巧,良好的理論、調研和分析能力”等等。既沒有求職意向(這樣的 簡歷 很容易被人事經理直接扔進廢紙簍),也沒有任何實踐經歷——沒有工作,總有過實習吧?如果什麼都不寫,是不是間接反映出你這個同志缺乏融入社會的能力?這樣的結論或許有些武斷,但一個人大學畢業後沒工作過,去了國外留學還是沒有工作過,回到上海又是半年找不到工作——這樣的人才,有多少人事經理敢要?

如,簡歷該簡,但不能簡到把“求職意向”也省了去。找工作,先要對想去的公司做些研究,最基礎最現實的研究就是了解有哪些職位空缺,然後將那些你適合的空缺作為進攻的目標。如果沒有目標,進攻如何組織?即使組織起進攻豈不是白用功?

再如,簡歷該簡,但實踐經驗不能簡。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和實踐經驗的人(哪怕你是一隻“海龜”)都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信任。有個大企業的人事總監曾說過,招大學生,他們最看重學業。因為好的學習成績至少說明這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其次,在學業相當的情況下,他們挑實踐經驗豐富的。這不就結了,實踐能力很重要。

再說“該簡”處。就這一頁紙中,占去三分之一“地界”的是兩位推薦人——都是在國外就讀學校的教授。這種推薦形式很國際化。藉助一個有名望的人為自己找一份工作,這種方式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紀。可問題是這三分之一“地界”上沒有找到教授的溢美之辭,倒是非常詳細地列出了教授的姓名、頭銜、電話、傳真和e-mail地址。莫不是讓人事經理打個越洋電話去證實一下你的能力與為人?這豈不是增加人家公司的招聘成本?

看樣子,各類書籍、報刊上喋喋不休地教人如何寫 簡歷 還是很有必要。可有些問題看樣子就是得“年年說月月說天天說”

在寫作簡歷時,要時刻記住你是在一個商業環境中推銷自己,儘量使用適合這種環境的語言,尤其是在對你的工作業績和成就進行說明的時候。

那么,什麼樣的語言是商業語言呢?簡單的說,就是定量化的語言,你的簡歷中具體的數字越多,你的商業價值就傳達得越明確,儘可能使用量化的語言描述你的技能、工作職責和工作成績,數字會大大增強簡歷的可讀性,這樣也就增加了你 面試 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