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面試技巧之好學

專家表示,就業培訓雖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求職和面試時的技巧也越來越被大學生們所看重,就業培訓在校園內大行其道,除了學校和公益機構提供的就業指導外,許多學生還要另外花錢參加商業機構的就業培訓,而一些有“用人需求”背景的培訓就更加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求職者們應該怎樣看待和參與這些培訓?就業培訓是否能解決所有問題?

■ 經歷

南昌大學大四學生徐曉東年後來到北京找工作。在國展的一次招聘會上,一家人力資源外包公司打出的“免費幫你找工作”的宣傳吸引了他。這家公司表示,他們擁有約100家企業的用人需求,會按照用人單位的要求,先對求職者進行面試和培訓,然後推薦給用人單位。

“培訓後是不是被公司錄用的機會就大一些呢?”徐曉東對這種“目標”很明確的培訓產生了興趣,但同時,他也心存疑慮:“職位專業千差萬別,他們怎樣進行培訓?”而且,假如經過培訓依然沒有被公司錄用,時間成本也是他必須考慮的問題。

■ 小貼士

大學生可獲得的就業培訓途徑

a.學校的就業指導課

b.高校內的相關社團

c.求職培訓機構

d.社會公共服務機構進行的公益性培訓,如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會等。

e.企業在高校設立的實習基地。

■ 市場

培訓形式靈活 質量褒貶不一

記者調查發現,面對當下的就業形勢,一些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或培訓機構紛紛推出了“就業培訓”項目,提供“為個人量身定製求職策略、軟技能訓練、職業規劃和測評以及人才推薦”等服務。與高校里開展的求職講座、座談會等形式不同,培訓機構多是提供一對一的規劃指導,並通過團隊模擬訓練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形式更為大學生們所歡迎。

但對於培訓機構所宣傳的“量身打造,規劃職業,提高軟實力”等內容,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和用人企業都提出了疑慮,認為短時間的就業培訓效果有限,且培訓行業質量參差不齊。

“大學生應該從大一就開始認識自己和外部環境,進行匹配,這是潛移默化的積累過程,並非是幾天時間教穿衣、說話就能完成的。”北京科技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尹兆華說。

■ 說法

培訓機構 大學生最缺乏商業化思維

●莊萍,某人力資源外包公司媒介負責人

我們的培訓內容涉及職業化思維啟蒙、職業化能力訓練和員工執行力訓練等。由於招聘培訓是客戶人力資源外包中的一項服務內容,因此對於培訓者是免費的。

培訓不是專業技術層面的,而是職場人應具備的一種做事、思維的方式,而這正是目前大學畢業生所缺的。

受培訓者

感覺不錯 費用有些貴

●董思羽,北京理工大學學生

幾天前我去試聽了一家就業培訓機構的講座,感覺還不錯,一對一地聊了兩個半鐘頭。主要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適合乾什麼,增加自信,還有團隊交流和協作方面的內容,覺得自己蠻需要的。但是6個星期近兩千元的培訓費用還是貴了一些。

學校

職業素養非幾天能完成

●尹兆華,北京科技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

除了職業規劃課程,學校還為應屆畢業生專門開設就業講座、報告等。我認為學校的這些課程已經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以賺錢為目的開設的就業培訓,太功利、太短暫,效果不會太好。職業素養是潛移默化的積累過程,並非是幾天時間就能完成的。

企業

錄用培訓更有針對性

●袁文盛,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

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就業培訓機構大部分是普遍性的就業培訓,雖然在面試技巧上可能會略有提高,但企業更注重求職者的綜合實力。

如果是招聘公司針對企業的需求來選擇求職者,再做培訓,並有推薦機會,那基本上屬於錄用培訓。經過選擇,求職者會更貼近企業的需求,錄用培訓也更有針對性。這種培訓形式我比較認同。

“在培訓機構做個免費諮詢就夠了,他們的成功案例的確很多,但那些成功的人,本身就有優秀的學校背景,算不得什麼大的成功。

———李默,對外經貿大學大四學生

就業培訓確實會有效果,不過如果有朋友參加又願意分享內容的話,就沒必要花昂貴的培訓費了。多和師哥師姐交流得到的經驗也很有幫助。

———袁維,北京交通大學大三學生

希望培訓能區別於學校的職業規劃課程,儘可能收集公司信息,將求職者與公司匹配起來,為雙方架起橋樑。培訓內容除了面試、簡歷技巧外,最好能提供招聘公司的情況、文化氛圍等,不要讓求職者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黃毅,北京師範大學大三學生”

■ 提醒

培訓只是了解企業的機會

●曾舒煜,hiall.com.cn創始人,職業指導專家

就業培訓其實是給你一個了解企業、審視自己的機會。通過培訓你會知道,原來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簡歷篩選標準,還能知道什麼樣的企業適合你,求職更有針對性。

但是就業培訓絕對不是“萬能膏藥”。同學們在選擇培訓機構時,一定要冷靜分析,多渠道了解培訓機構的情況,避免上當受騙。

培訓後 總結與實踐更重要

●杲占強,北大縱橫合伙人

參加培訓固然重要,培訓之後的總結與實踐則更為關鍵。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積極廣泛地參與學校和社會活動,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比參加就業培訓有著更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