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然然游鎮遠(有感)

牐犕腹鎮遠2000多年沉澱的歷史,透過中河山上青龍洞的宮、院、殿、閣、樓、亭,透過12座古碼頭及其連線的古巷道,透過儒、道、釋三教合一,透過八大會館、十二座戲樓,我們不難發現鎮遠這個偏居一隅的邊城,蘊涵著巨大的包容力。她成為一個“臥佛醉仙”之地,一個中國地域文化的博覽會,出世與入世、世俗與脫俗、商賈與宗教、軍事與商業、多元宗教、多地域文化、多民族之間,似乎在鎮遠古城找到了人們期盼已久的和諧。
牐犕ü青龍洞古建築群,看到的是中原文化、邊疆文化和域外文化的交匯。在其宗教式的園林建築群中,有北國皇家宮殿的宏制大氣,有江南園林的秀美玲瓏,有苗、侗各民族的自然古樸,處處可見吊腳樓與寺廟的完美融合。
牐牥舜蠡峁葜江西會館(萬壽宮)、福建會館(天后宮)、兩湖會館、兩廣會館、四川會館、秦晉會館、江南會館、冀魯豫會館,既是鎮遠商業繁榮的重要標誌,也是一種商業文化、移民文化的具體體現。在區區3平方公里的小城鎮裡,居住著如此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市民,他們把家鄉的鄉土文化帶了進來,將各民族多元文化移入鎮遠,並在傳承中沉澱為異彩紛呈的鎮遠文化,使之成為中國地域文化的集錦。
牐犖柩艉喲游桶病⒒破健⑹┍滾滾而來,奔騰於崇山峻岭之間,接納眾多的支流而成大河,過了諸葛洞便進入鎮遠。從鎮遠蜿蜒東北而下沅江,放舟直下洞庭、長江,出東海,正所謂“南箕北斗五溪煙水洞庭波”。舞陽河穿行於武陵山區,中下遊河谷深切,兩岸盡皆懸崖峭壁,翠峰插天,“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山環水繞,氣勢逼人,雄奇險峻。深知兵法的林則徐至此,心靈為之震動。他寫道:“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走進山中,但覺“山前突兀復有山”;抬起頭來,頓覺“昂頭但見山插天”;登上山頂,又有“不敢俯睨千丈淵”之感。一個“惡”字好生了得,道出了“此身未墜膽已落”的心境,使他“驚起群山向天叫”。
牐牶南有個民俗學家林河先生,經過多年研究考證,認為繼北方絲綢之路之後,還有一條南方水陸絲綢之路,鎮遠就是這條路上的中心驛站。為了印證這個觀點能否成立,首先還是從鎮遠的“祝聖橋”說起。鎮遠府城之東,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大石橋,原稱舞溪橋,後更名“祝聖橋”。清光緒四年(1878),一位湖南寧鄉籍的知府江炳敖又在橋正中倡建了一座三重檐八角攢尖頂的樓閣,命名“魁星閣”,寓貴州將出狀元之意。誰知後來果然應驗,當地民眾便將其稱為“狀元樓”。狀元樓的規模、體量並不很大,卻與昆明大觀樓、貴陽甲秀樓以及成都望江樓等不相伯仲。而祝聖橋之所以名聲顯赫,也不僅僅只是因它橫跨於西南咽喉要道,主要是與其狀元樓上那幾副名聯有不可割捨的關係:
牐犉湟唬荷ň晃逑煙,漢使浮槎撐斗出;辟開重驛站,緬人騎象過橋來。
牐犓記載了兩件史實:一是“漢使”從這裡乘搓出“天河”;二是緬甸商賈、政要騎象過橋入湘進京,是南方水陸絲綢之路的明證。
牐犉潿:把笛作龍吟,東去洞庭秋水滿;傳書隨鳳使,西來滇海慶雲多。
牐牰連洞庭,西接滇海。這是對南方絲綢之路的又一佐證。
牐牼菘賈ぃ南方絲綢之路的大體走向是:從長江入洞庭湖溯沅江入貴州,在鎮遠舍舟登岸,再西出貴州,穿雲南進入東南亞、南亞、西亞以至歐、非各國。後來,這條古驛道發展成一條重要的國際商貿、旅遊線和軍事交通幹線。它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在二戰中抗擊日本法西斯等方面,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牐犌寮吻於十四年(1819)一代愛國名將林則徐在所著《滇軺紀程》中寫道:
牐牐六月)十六日,丙午。晴。子刻行,醜刻過陬市。……辰刻至桃源縣。因緬甸貢象入境,邑令恐前途驛舍不敷,勸余並兩程行。
牐牐六月)十九日,己酉。晴。寅刻行。平明過馬鞍塘,遇緬甸貢象過此。

※本文作者: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