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糊塗”

牐牱踩四不想做個明白人,很少有想做糊塗人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還真的需要有一點糊塗,甚至,有時糊塗比明白反到重要一些。
牐犝飧齙覽硎親怨啪陀腥誦兄。中國古代君主頭上戴著的王冠前面掛著一排珠串,稱之“琉”,琉的作用就是用來遮住君王的視線。古人認為:君主是最聰明不過的了,大臣們所做、所想的一切,都有不過君王的眼睛,這樣,臣對君難免有戒心,君對臣也容易刻求,不利於君臣和諧,而用“琉”擋在君王的眼前,就表示君對臣的一些行為有所不察,這是一種君臣和諧的願望。這則典故反映了古時候諧調君關係的一個準則——適當的寬容、迴避。
牐犜詮倭攀看蠓蚪撞悖也有一些人比較崇尚“糊塗”這一人際關係理念,宋代的鄭板橋就有“難得糊塗”這樣一句名言佳句,後來許多官吏甚至把它當做作右銘,用來警示自己,這或許是經歷多年官場險惡後,對為官之道的一種概括和沉澱。
牐犜諉竇湟補懍鞔著這樣一類俗語:如,“水清不養魚”、“凡事莫叫真,叫真沒好人”,這類俗語反映了貫穿中國幾千年歷史、浸潤整個社會生活、甚至成為民族意識特性的寬容的理念。
牐牎昂塗”,在這裡解釋為“寬容”“諒解”“自我保護”也許更合適一些,並非與傻子同義,它是人們在長期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概括出來的一門處事哲學,運用這門哲學而受益的真是不可勝數。
牐牬呵鎿焦時期,楚王大晏君臣,當楚王的妃子給大臣敬酒時,大廳的燈突然被風吹滅,一個醉酒的大臣突然拉住王妃親的一口,那王妃一著急就將那大臣的帽纓扯了下來,並大聲喊叫。過一會下人們又把燈點亮了,那妃子向楚王訴說了剛才發生的事情,要求楚王把那個被扯下帽纓的大臣找出來。楚王聽了後卻下令,所有大臣都摘下帽纓,一醉方休。那酒醉失禮的大臣本以為這次是非死不可了,沒想到卻意外地獲釋了。後來楚國與鄰國發生戰爭,一名勇士英勇無敵,立下了大功,當楚王要給封賞時,那勇士卻不知所蹤,留下書信,說是為報慶功宴上對王妃失禮不殺之恩。
牐牫王就是巧妙地運用“糊塗”哲學,化解了一場君臣矛盾,感化了一名勇將,最終在國事中有大大受益。
牐牭比唬有一類“糊塗”,的是政治上避難。為了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實現“獨善其身”的目的,表面上裝得昏昏噩噩,就像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的六王爺,事事裝糊塗,這是一種比較消極卻又適合環境的處事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政治韜諱。
牐牎昂塗”哲學久遠而廣泛留傳,還與我們的民族性有著一定的關係。“溫良、恭謙、忍讓、寬恕”這些都是在我們民族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際關係準則,甚至成了民族道德的最高標準,為人們所崇尚,而“糊塗”哲學正是這種道德的主要表現形式。這門哲學於百姓則為“厚道”,於士大夫,則為“超脫”,總之是很讓人崇尚的。
牐牰“糊塗”哲學在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就更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符合人們保護自己生活隱私的心理,可以讓你周圍的人避免了很多不安和尷尬;它能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段互不衝擊的緩衝區,來調解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不和諧及可能發生活的衝突。它要求人們用一種比較低調的方式對待周圍的各種侵害;對身邊的事非利害不要過於敏感,儘量保持心裡的平衡與平靜。這似乎與老莊的“清靜無為”有點相近。但對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確實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牐牪還,果真要做到“糊塗”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它需要智慧、修養、和勇敢。這樣的“糊塗”常常是大智若愚,需要人用你的智慧參透人生,領悟人生的真諦,不為生活中的各種幻覺和霧障遮住眼睛,把事情看得遠一點;它需要人有一種超脫的心態,有一種平如鏡、淡如水的,淡泊一切得失的心境;還需要有一種勇氣,一種平淡的哲學,堅持一生一世,並非易事,沒有一種犧牲精神,沒有一種挑戰自我的膽量是做不到的。
牐牭比唬“糊塗”哲學也不能濫用,大是大非前面不能糊塗,原則問題不能糊塗。秦時丞相李斯一時糊塗,趙高奸謀得逞,自己也不免腰斬於市。宋朝宰相呂端,平常糊塗,每遇大事總有卓見。真宗繼位,君臣朝拜,唯有呂端不拜,直到看清確實是太子時方才下拜。後來有“呂端大事不糊塗”一句留傳於世。

※本文作者:古月一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