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

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中旬,秋末冬初的第一場寒流過後,京城長安又迎來天清氣朗的日子。這天黃昏,一乘官轎迎著漫天的晚霞,急急行走在長安街頭,穿街過巷的小北風時而掠起轎簾一角,一片落葉頑皮地鑽進轎簾,與返家休息的集賢院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人稱賀秘監的太子賓客賀知章撞了個滿懷。
賀知章俯身拾起這片金黃色的落葉,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落葉依然綻放著大自然的清香。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果熟而知天下碩。賀知章反覆觀察落葉的經脈,並由落葉想到了人生,想到了已經離開近五十個年頭的故鄉越州,是夜,賀知章輾轉床第久久不能入睡,老人仿佛聽到會稽山的松風,看到鑑湖水的清波,覺得自己應該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故鄉。想到這裡,老人披衣起床鋪紙揮墨,徹夜寫成請求辭官還鄉的奏摺。
賀知章在自己致唐明皇李隆基的奏摺中說,自己從證聖元年(695年)赴京應試那年算起,服務朝廷已近五十個年頭。如今,太子已經長成棟樑之才,又逢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臣雖老驥伏櫪,尤有千里志向,仍希望能為皇家為百姓出一分力,盡一分責。但是,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自己“近因病恍惚,常夢故鄉山水,故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舍本宅為觀,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賀知章奏請皇上給其一個“辭農五十載,今日復東歸”的機會。
對此,朝廷中很多官員認為,賀知章這本章奏得好沒道理。如果夢見家鄉的山水,便可作為向皇上提出辭職還鄉的理由;要是夢見玉宇瓊台,豈不是要奏請皇上送你上天庭成仙了?這樣太不像話!
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不愧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明君。他認為,樹高逾千尺,落葉尚歸根,人生雖榮華,歸宿是故鄉!這位以譜寫《霓裳羽衣舞曲》飲譽樂壇的帝王還真夠意思,不僅批准了賀知章的奏請,賜“鏡湖剡川一曲”作為放生池,而且還親揮御筆,題寫《送賀知章歸四明》詩並作序。詩曰: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裳苣。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禁。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唐明皇的詩作飽含著憐才之心,洋溢著惜別之情。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玄宗皇帝還在賀知章動身之日,命太子李亨率“六卿庶士大夫供賬青門”,為告老還鄉的賀知章送行,此等規格,在中國歷史上,就文人告老還鄉一事說,實屬罕見。皇上以御製詩相贈,送行的文武大臣豈敢怠慢,當日賦《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詩者就有三十七人。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道:“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表達了他對賀知章的情誼和後會有期的願望。
李白比賀知章小42歲,李白從四川鄉下來到京城長安,本自舉目無親,但他是幸運的,命運之神讓他遇上了時任太子賓客的賀知章。他們第一次相見是在長安的紫極宮,李白誠惶誠恐地摸出自己從四川來的路上剛寫就的《蜀道難》,請賀知章給予指教。賀知章展開詩卷,從第一行“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句,”就感覺到這位後生的可畏:“公非人世之人,莫非太白星精耶?”這一老一小,一見如故,成了至交。又過了幾天,賀知章請李白喝酒,不巧的是出門時忘了帶酒錢,賀知章當即解下隨身佩戴的象徵官品級別的金龜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的故事。正是由於賀知章的推薦,李白才受到皇帝的賞識。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初春,賀知章回到了夢縈魂系的故鄉山陰。故鄉民眾以超乎尋常的禮儀歡迎這位還鄉的遊子,幾位玩童擠上河埠,未等迎接賀家的舟船靠岸,便“吱吱喳喳”地向賀知章提出“您是誰家的客人?”“您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等問題。

※本文作者: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