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


鄉風清純,童言無忌。對賀知章來說,故鄉孩童的問候,給其以初進家門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溫馨。對此,老人感慨萬千,“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拾階登岸之間,老人詩興大發,以《回鄉偶書》為題,賦就自己辭官還鄉的第一首七言絕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人何方來。
老人落戶鏡湖岸邊由其故宅改建的“千秋觀”以後,故鄉的親朋或邀幾位宗親,或聚三五好友,拉開八仙桌,搬出十碗頭,以民間淳樸的方式歡迎賀知章榮歸。老人在與親朋的交談中,得知家鄉人事的變化,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老人在尋訪舊友時,面對“訪舊半為鬼”的尷尬,發出久客傷老的嗟嘆。黃昏,老人直面漫天晚霞,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故鄉的變化,實在太出乎老人的預料了。是夜,老人獨居書房,心事久難平靜,靜謐的夜色中傳來聲聲蛙鳴,使人事日非的感慨愈顯深沉。感傷之餘,老人奮筆疾書,再賦一首《回鄉偶書》: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看似抽象、客觀的詩句,其實包含了觸動老人感情的具體內容,弦外之音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月是故鄉明,水是家鄉甜。八十六歲的賀知章再次融入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親人之間。老人自號黃冠道士,脫朝衣,狎道袍,駕青牛,自然是器識夷淡,襟懷和雅,神清志逸了。賀知章在故鄉的生活,誠如其好友盧象《送賀秘監歸四明應制》詩中所言,“山陰舊宅作仙壇,湖上閒田種芝草”。 這其間,老人遊歷故鄉山水,以其細膩的觀察和老辣的文字,寫下一批等詠物抒情的傳世詩作。

其中《詠柳》云: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不談政事,不談風月,不悲不傷,不苦不澀,如出水芙蓉般的清雅可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由此,我們可以想像老人當時的心境。
不幸的是賀知章回到家鄉不到一年,便駕鶴仙逝,終老道山。李白於天寶六年(747年)來越中,特地到道士莊尋訪賀知章,但賀知章已去世一年多,李白十分悲痛,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其序曰:“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悵然有懷,而作是詩。”其一:“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其二:“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可見“金龜換酒”一事,給李白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產生了多么深厚的摯情。

※本文作者: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