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上會盟公橋鄉

牐犅步在阜南原鹿故城遺址之地,目光隨便停留在一處老民居宅院的牆壁上,總能看到帶有各種不同形狀、大小、花紋圖案的磚頭,而且不同花紋圖案的磚頭竟達到70種之多。這是我幾年來奔波阜陽各遺址地所見到的最罕見的情景。2600多年前,這裡曾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之城邑,先民曾在這片土地生息勞作,隨著宋國消亡,到了南北朝時,歷史突然失去了方向,竟然將這座城完全忘記。
牐牻衲甑鈉候也許有點反常,雖然已是草木黃落、蟄蟲冬眠的霜降時節,即將迎來立冬,但天氣卻異常曖和,穿著一身單薄的衣服絲毫沒有感到一絲涼意。10月31日,在阜南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小平、縣文聯副主席冷治武的陪同下,我們一行驅車前往原鹿故城尋蹤。
牐犜鹿故城,也稱阮城,位於阜南縣西南5公里(直線距離)。今天的原鹿故城仍然保留著古時候的稱呼,屬於公橋鄉阮城行政村。行政村又分城裡、城東、城西、前樓、後樓等村子。在村子裡行走,偶然遇到稀稀落落的幾個村民,多是看家的婦女和老人,偌大的一個村子卻很難看到幾名青壯勞力。她們忙碌於自己的家務,對自己腳下2600多年的風霜絲毫沒有感到奇怪。然而,我卻無法抑制激動,被這座城市的歷史深深打動。2600多年的風雨滄桑,距離如此之近,觸手可摸,如何不讓我欣喜萬分。
牐犓餵的重要城市鹿上
牐犜謚泄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古城宛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壯麗的河山之間,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芒。古城有生命,她的生命歷程與社會同步,每一座古城都曾有過自己燦爛輝煌的昨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小的原鹿故城也因此成了阜陽的文化象徵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
牐牫侵返鈉鷦叢詮攀反說時代已有文獻記載,古史城址多選擇於河流交匯的“汭”(河流匯合或彎曲的地方)位的說法。《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居媯汭,舜耕歷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世本》也說:“舜居媯汭”。由此可知,早在我國文明起源的遠古時代,城址出現以後,其選址就繼承了環濠聚落偏好汭位的傳統,重視河流與水源,重視生存環境的便利與自我防禦,其規劃布局漸趨嚴密細緻,並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牐牳紡舷匚揮諢苹雌皆南緣,淮河中游北岸,安徽省西北隅,阜陽市南部,北依阜陽,東鄰潁上,西接臨泉,南臨淮河、洪河,由東南至西南依次與安徽霍邱、河南省固始、淮濱縣以河為界。淮河沿縣南境至東南境,流長65公里;洪河沿縣西南境,流長45公里,於洪河口注入淮河。還有谷河、潤河、洪河分洪道、淮河分洪道等河流大都由西北向東南,縣境內總流長393公里。在歷史上,阜南因如此特殊的地理優勢、位置便具備了建城址的條件。因此,宋國便選擇了在這處河流發達、水草豐美的地方建了一座鹿上城址,同時,因了這座城址也給阜南的歷史注入了無限光彩。
牐牴橋鄉阮城行政村書記戴學華說,佐證這座古城悠久的歷史,是村子裡大量出土的文物。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下暴雨,每家不出門就能在自己院子裡撿到從地下跑出來的鬼臉錢類的出土物。至於在這村子裡出土的金、銀、銅器、瓷器等也是層出不窮。尤其是現在遺存在村子裡大量帶花紋圖案的磚瓦、石頭,還有幾噸重的大石條大多完好無缺。不僅如此,在村子裡還保留著一些古代的水井。
牐犜小平說,在整個阜南縣城,看到遺物最多的只有阮城村。一進村子便看到了標有“阮城遺址”四個大字的石座,立於1999年3月18日,上面醒目地寫著全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在這塊石標不遠處的南面有一條幹水溝,戴學華說,這溝子下面埋有一口井,磚頭為八塊,就像今天我們所用的套碟一樣,每塊磚都呈弧圓形,且都是環環緊扣著成為一個圓井口。因為埋在土裡,約有一米深,便沒有挖出來看。我發現這條幹水溝與岸上距離約一米深,而埋在溝里的水井約一米深,那就可以猜測古代阮城的遺址當在地下兩米深左右。但因為無法確切地勘測這座古城的重要建築,而沒有付諸實施。

※本文作者:肖冰※